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3篇
综合类   26篇
畜牧兽医   27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年的牦牛放牧试验表明:除不同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外,降水和地温是影响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绝对生长率的关键因素。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地上总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1999年在7月份最大;1998年,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的绝对生长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的对照组和轻牧组在7月份最大,中牧组和重牧组在8月份最大。不同植物类群地上生物量生长率的变化不尽相同。1998年,冷季草场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禾草和莎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7月份达到最大,且9月份出现了营养的再次积累;1999年,冷季草场禾草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在6月份和8月份出现了两个峰值,暖季草场禾草地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在7月份达到最大。对杂草类而言,1998年冷季草场的绝对生长率6月份最大,暖季草场重牧组的绝对生长率8月份达到最大,其他各处理7月份达到最大;1999年重牧组杂草的绝对生长率在6月份达到最大,其他各处理杂草在8月份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概括目前青海省草地畜牧业经营状况 ,探讨草地不断退化、畜牧业经营效益居后的原因 ;结合当地气候、地理和资源特征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举措 ,为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栽培驯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通过营养体移栽和种子繁殖两种途径,对当地野生草种草地早熟禾进行了驯化栽培的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在海拔高度4000m左右的果洛地区在栽培条件下能完成整个生育期生长,栽培第2年株高可达到70cm以上,第2年和第3年的干草产量分别为626kg/hm^2和5692kg/hm^2,种子产量分别为690kg/hm^2和645kg/hm^2。具有发达的根茎繁殖能力,草地早熟禾既能进行种子繁殖也能进行根茎无性繁殖,是适合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良种,也是在高寒草甸地区建植高质量的打草或放牧人工草地的优良草种。  相似文献   
4.
在果洛地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研究了2种披碱草属牧草(垂穗披碱草、短芒老芒麦)在1年内的物候期特点以及分蘖动态。  相似文献   
5.
在江河源区披碱草Elymus natans 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混播人工草地上研究了牦牛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不同土壤层含水量均呈降低趋势,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呈增大趋势.相关分析表明, 放牧强度与不同土壤层含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与土壤容重和坚实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且土壤容重和坚实度均具有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6.
"黑土滩"是全球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行为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的特殊表现形式,严重威胁着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草地畜牧业发展。该文在调研近10年290多个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近10年内黑土滩研究和治理工作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黑土滩二次发生"、"黑土滩的水热空洞效应"、"黑土滩人工草地暂稳态机制"等。作者建议针对黑土滩生态恢复,发展黑土滩治理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段"的技术体系;研究更多植物物种组合(10种)的混合群落构建技术;研发启动和引导黑土滩人工草地自我恢复技术及近自然恢复模式;组织开展第二次"黑土滩"本底调查工作;完善低成本治理模式,推动三江源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高寒牧区常见的9种多年生牧草单播2年后耕层0~15cm土壤理化(pH、容重(BD)、有机碳(SOC)、全氮(TN)、无机碳(C)及微生物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和群落代谢功能)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只有在种植披碱草2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与其他草种相比,种植披碱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试验在每年施肥1次的情况下,土壤氮含量仍然偏低,说明此区氮素被过度利用,处于缺乏水平,因此每年增施氮肥数量、频率以及时间上应加强管理。通过对不同牧草种植区土壤各因子的聚类分析,发现贫花鹅观草、无芒雀麦、紫野麦草和扁穗冰草之间相似度较高,表明其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较为接近,故在大面积种植的时候可根据牧草地上生物量/质量的高低进行选择性播种。从土壤质量方向考虑,种植杂花苜蓿、红豆草和西北羊茅不利于土地的改良。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多年生人工草地在青海湖流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以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Qinghai)和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Qinghai)单播及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方式下人工草地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混播草地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草地的生物量和盖度高于青海中华羊茅单播草地,且在生长旺期(8月),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混播草地生物量最高,为586.2 g·m-2;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青海中华羊茅单播和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混播草地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和土壤含水量在相同土壤深度下差异不显著,但土壤氮、磷及有机质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在青海湖流域建植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混播型人工草地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需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协调好土壤氮、磷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究当地的草畜平衡状况,揭示其草地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对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海省放牧家畜养殖为切入点,结合遥感影像数据与青海省畜牧业统计数据,对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的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5-2020年青海省放牧家畜数量共增长了25.35%;从家畜结构来看,玉树藏族自治州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以牦牛饲养为主,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海东市以绵羊饲养为主。2)青海省草地资源消耗量在这16年间增加了13.21%,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且各地级行政区间有所差异。3)青海省严重超载的地级行政区数量在2010年首次降至3个以下,整体草畜平衡状况于2013年表现最佳,草地承载压力总体有减缓趋势;分地区而言,压力增幅最明显的为海南藏族自治州,降幅最明显的为果洛藏族自治州。结果表明,2005-2020年青海省放牧家畜数量有所增加,但载畜压力有缓解趋势,省内各地级行政区在牲畜结构和压力变化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明确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该结果可为青海省高寒草地生态管理及畜牧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果洛州草地退化探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分析了果洛州草地退化的原因,指出了果洛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果洛州的草地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是导致果洛州草地退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两大因素,鼠虫害起了促进作用。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草地、优化产业结构、使草地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才能使果洛州的草地畜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