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本文主要从目前境外矿产资源的现状出发,对现阶段我国境外地质矿产勘查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分析和探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引导相关单位和企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2.
3.
区域成矿学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预测矿产分布,提高找矿效率和科技水平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区域成矿学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含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各方面信息,所以区域成矿学应用于找矿的时候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本文将通过对区域成矿学的基本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区域成矿学在找矿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1万亩大樱桃园生产现状1.1生产地自然条件商州区打造的万亩大樱桃基地位于距商洛市城区西南约30 km处的三岔河镇,为秦岭腹地,是集中连片的山区贫困镇。处于东经109°30′,北纬33°38′,属暖温带南缘过渡带季风性、半湿润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不干燥、夏无酷暑不潮湿,栽培区域海拔740~820 m,年平均气温12.8℃,极端最  相似文献   
5.
头花蓼4个野外居群生物量及分枝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重庆缙云山向阳砂岩陡坡、黄壤土、岩石表面腐殖质土、黄色沙壤4个野外居群的头花蓼植株的生物量、生长形态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的头花蓼植株的生物量与生物量组成均有所差异.其中,向阳砂岩陡坡的茎和根状茎的相对生物量最大,黄壤土生境下头花蓼生物量最大,岩石表面腐殖质土居群的根、不定根生物量最大,黄色沙壤居群的总生物量最小.同时分析了各居群的头花蓼植株的生物量在不同器官的相对投入差异和同一居群相同器官在各个技级的相对生物量投入的差异,并研究了不同居群头花蓼植株的生长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3年黄瓜、番茄的连作棚内,研究了沼渣、鸡粪和化肥以相同养分含量底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渣处理的黄瓜、番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化肥处理相比,真菌数量的降低率分别为38.08%和13.36%,放线菌数量的增高率分别为17.91%和66.67%,细菌数量的增高率分别为77.03%和35.95%;与鸡粪处理相比,真菌数量的降低率分别为16.58%和5.05%,放线菌数量的增高率分别为7.14%和60.49%,细菌数量的增高率分别为26.28%和21.40%。沼渣底施利于多年连作土壤微生物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过渡,降低真菌病害的发生率;与化肥处理相比,可有效提高连作土壤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改善黄瓜和番茄的品质;与鸡粪处理相比,土壤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提高,对品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典型的农业区.全区辖21个镇(办),48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65.9万,耕地面积104万亩.通过2008年开始实施的高产创建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带动了重大增产增收技术推广,提高了科技到位率,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关中东部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成果”2013年通过市级鉴定,标志着临渭区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渭南区2010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2011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相似文献   
8.
细辛属植物资源开发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细辛属植物资源的分类、药理学作用和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概述,初步总结了我国细辛属植物资源的利用历史和现状,同时探讨了其潜在开发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不同实验处理对头花蓼克隆生长特性及繁殖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实验,将采自重庆缙云山4个野外居群的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分别进行施肥、浇水、遮阴处理,对其生长、开花期、繁殖分配等性状进行了观测,并结合野外观察对居群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采自黄色沙壤的头花蓼居群在既浇水又施肥的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浇水、施肥处理对促进头花蓼的生物量有明显益处,且施肥处理的效果大于浇水处理.全光照对其有性生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遮阴处理的头花蓼生物量和生殖分配均最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人口和劳力、城镇、交通运输几个与洞庭湖农业经济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了历史分析,认为:①湖区历史人口和劳动力的变迁。受外来人口机械变动影响较大,大体外来人口移人多,人口就发展;反之,则下降。人口数量几度起落,变化较大。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进程。②湖区的村落和城镇发展较早,其变迁与湖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分居民点由予农业经济条件特别优越,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有的因为水运便利,成为附近农副产品的集散地,进而发展成为较大的城市。③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盛衰、人口和劳动力的多寡、城镇发展的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