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最早于1962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市发现,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IBDV主要侵害雏鸡法氏囊内的B淋巴细胞,损伤法氏囊,造成免疫抑制~([2]),干扰各种疫苗的效力,使感染鸡对其他细菌性、病毒性以及寄生虫性疾病更  相似文献   
2.
临床采集的发病鸽组织处理后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0日胚龄SPF鸡胚,并通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确定分离到2株鸽Ⅰ型副黏病毒。结合免疫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对分离株研究发现,分离病毒与鸽新城疫病毒参考株处于同一个遗传进化分支,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9.6%~94.5%,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与新城疫强毒一致。表明在我国鸽群中仍存在高致病性新城疫病毒。研究结果为鸽瘟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细胞培养和免疫荧光试验从河南某种鸡场已免疫马立克氏病疫苗的产蛋期发病肉种鸡中成功分离到一株马立克氏病病毒,命名为MDV/He N15。用PCR方法对其pp38、meq和g B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与Gen Bank参考序列比较发现,分离株meq和pp38基因与Ⅰ型MDV毒株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0%~99.8%和99.8%~100%,g B基因序列与参考株GX0101序列完全一致,基因上具有强毒特征。表明在免疫过疫苗的鸡群中仍然存在MDV强毒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负载口蹄疫病毒VPl-VP4融合蛋白质的树突状细胞对淋巴结T细胞的活化效应,通过构建pET32a-VPl-VP4原核表达系统制备VPl-VP4融合蛋白。将纯化VPl-VP4融合蛋白负载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后与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用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的共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结果表明,负载FMDVVPl-VP4融合蛋白后的BMDC可通过溶酶体-MHC-Ⅱ类分子途径有效地激活淋巴结T细胞,从而启动Thl细胞免疫应答,分泌大量IFN-γ。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