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林业   2篇
  2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洛阳地区园林常绿阔叶树种资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洛阳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对洛阳地区常绿阔叶树种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洛阳地区园林中应用的常绿阔叶树种共有58种,其中,乔木9种,灌木39种、藤本4种及竹类6种;野生常绿阔叶树种10余种.并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由(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所致大豆斑疹病病斑隆起成疱。盆栽大豆感病品种(Chippewa和Horosoy)和它们的抗病品系在二片真叶展开2/3时,用高压喷雾接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接种后的第3、6、9天分别取样;样本分二种处理分别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斑形成过程.接种后3天,肉眼可见褪绿斑时,病斑部分的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组织已开始膨大,病斑部分稍有隆起.第6天,肉眼能见疱斑时,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膨大明显,少数细胞开始破裂.第9天病斑开始变褐,电镜下可见疱斑完全破裂,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膨大数倍于正常细胞,且细胞破裂,大量细菌溢出。同时可以看到大豆斑疹病细菌在发病初期是在细胞间隙中存活和繁殖的,在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破裂后进入细胞内,最后完全破坏细胞.从电镜切片中也可以看到疱斑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胞体积增大所致.抗病品种只有褪绿斑,渐变褐,肉眼看不见疱斑,但在电镜下可见得下表皮稍隆起,有少数细菌存在于细胞间隙,未见有细菌溢出现象。  相似文献   
3.
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的研究Ⅰ.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对分离到的20个菌株经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和血清学反应测定,确定引起我国东北地区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细菌有三种,即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Dye,E.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 Dye和Pseudomonas caryophylli (Burkholder) Starr and Burkholder。  相似文献   
4.
鸡冠花细菌性叶斑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l.上发现一种细菌性叶斑病。它主要危害叶片,形成圆形枯斑,边缘淡褐色,使叶片枯萎。根据病原细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测试,鉴定该病原菌为Erwinia chrysanthemi pv.Chrysanthemi Burkholderet al.鸡冠花是该细菌的一个新的寄主。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各地在大豆上出现三种不同症状的细菌病害:一是病斑黄褐色、小型、发亮、边缘是黄色晕圈;二是病斑黑褐色、多角形、边缘是褪绿晕圈;三是病斑暗红褐色、圆形,具泡状突起。经过分离培养获得三种不同的细菌,通过接种证实为各该病原细菌。根据对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性状等方面的鉴定,结合症状特点,应是Pseudo 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 Var japonica和Xanthomonas campes tris Pv.phaseoli var sojense从全省各地发病调查和采集的病害标本,经室内鉴定和致病力测定结果看出,吉林省大豆上发生的细菌病害有三种:细菌性疫病、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斑疹病。  相似文献   
6.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瓜黑星病近年来已成为吉林省黄瓜生产上的严重病害。1984~1986年在吉林省的9个主要城市的调查中发现此病已普遍发生。发病严重的温室、大棚或露地黄瓜损失达70%以上。病情在3~4级的病瓜,其重量可降低50%以上。1987~1988年又在海南岛发现此病为害。经过3年的药剂试验表明多菌灵防效最好,1985、1986、1987年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7.38%、83.09%、89.64%;其次是甲基托布津,1985、1986年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2.69%和72.2%。1986年各地小区试验中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分别平均增产53.1%和35.27%。多菌灵加其他防治霜霉病的药剂混用并不影响其防治黑星病的效果,且均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笔者1991年在吉林省各地烟草病害调查中发现两种新的细菌病害-叶斑病和黑茎病。其中黑茎病在生产上造成一定损失,尤其是采种株,在个别地块一些品种由于此病影响几乎收不到种子。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利用化感物质香豆素对入侵植物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进行生物防控的可行性,采用培养皿生物检测法,研究了50,100,150 mg·L-1等3种质量浓度香豆素溶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质量浓度的增加,香豆素溶液显著降低了节节麦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以及幼苗苗高和根长的生长。从抑制率(RI)可知,香豆素溶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存在质量浓度效应的抑制作用。此外,不同质量浓度香豆素溶液处理对根长的RI值均明显大于苗高,表明香豆素对节节麦幼苗根长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苗高。幼苗生长试验中,仅50 mg·L-1溶液处理中,至第10天时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较第5天时增加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是节节麦通过自身调节机制对香豆素造成的损伤进行积极修复的结果。而150 mg·L-1溶液处理中,至第15天时脯氨酸质量分数较第10天时增加不显著,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表明香豆素150 mg·L-1溶液处理第15天已超出节节麦的适应承受范围。以上结果显示:150 mg·L-1香豆素溶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并通过影响植株抗氧化酶系统、细胞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等途径调节节节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经过1989-1992年4年的调查,发现吉林省烟草侵染性病害有31种,包括真菌病害20种,细菌病害5种,病毒病害3种,线虫病害1种,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2种。在31种病害中世界上首次报道的4种,国内首次报道的1种,在省内首次报道的10种。  相似文献   
10.
王宁  陈浩  董莹莹  袁美丽 《草地学报》2018,26(2):402-408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在75%~80%(CK)、55%~60%(MD)和45%~50%(SD)土壤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对入侵植物节节麦植株表型可塑性及化感作用的影响,探讨节节麦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机理,为其入侵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节节麦植株总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呈下降变化,至SD时,较CK减少21.19 %。此外,叶生物量比、平均叶面积、相对生长速率及净同化效率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减小,而根、穗生物量比、根冠比及水分利用效率则呈逐渐增大变化。化感效应指数显示,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节节麦不同部位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整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研究表明,节节麦通过生物量分配模式及对化感物质投入的改变对土壤水分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