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3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阿维菌素对菜青虫、小菜蛾、菜蚜有很高的毒力,LC50分别为0.022、0.12和0.28 mg/L;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较差,LC50分别为67.56和165.73 mg/L。阿维菌素不影响小菜蛾卵的孵化率。小菜蛾幼虫随虫龄增大,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下降。田间试验表明,阿维菌素4 mg/L和8 mg/L对菜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效在95%以上,持效期10~15 d。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1∶6)、与杀虫单(1∶299)复配对小菜蛾防治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和良好的田间效果。  相似文献   
2.
1986年笔者对小麦拔节后使用百草敌发生药害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试验,现筒报如下: 一、药害症状 1.茎秆畸形 施药后麦苗倾斜弯曲,以后可逐渐恢复直立为轻者;稍重者,植株基部呈圆弧形弯曲,茎秆呈“J”形:严重者,节间缩短,以穗颈节更甚,茎秆粗矮,弯曲呈“S”形。 2.畸形穗 轻度仅麦芒弯曲;中度穗呈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境中稻飞虱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菊酯类农药对水稻螟虫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但引起稻飞虱的更大发生。作者用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及对稻飞虱高效的噻嗪酮等杀虫剂和对稻飞虱不同抗感水平的水稻品种组成不同的化学、品种环境,系统观察稻飞虱种群动态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农药,稻飞虱种群增长量不一样。同一农药,不同水稻品种,稻飞虱的发生亦不同。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用到感虫品种上,有利因子重叠,稻飞虱的发生量最大;用到中抗品种上,有利因子与不利因子重叠,有效地抑制稻飞虱种群的增长。先将溴氰菊酯喷洒到感虫品种上,10天后再用噻嗪酮,两个有利因子重叠后再加一不利因子,仍可控制稻飞虱的为害。  相似文献   
4.
密达粒剂对棉花蔬菜蜗牛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密达粒剂对棉花蔬菜蜗牛的防治效果韩丽娟许小龙王强顾中言黄祥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210014)蜗牛是旱作物田的重要有害生物,主要在棉花苗期和蔬菜整个生长期间为害,影响棉花和蔬菜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毁苗。由于目前缺乏高效的治蜗农药,蜗牛在...  相似文献   
5.
三类辛硫磷混剂对棉铃虫的增效测定与田间应用周荃韩丽娟王强顾中言许小龙(江苏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南京21002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所研究所)多年来,化学防治是防止棉铃虫猖獗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长期单一和多次使用某些农药,使得棉铃虫的抗药性已达高...  相似文献   
6.
雾滴密度与喷雾方式对毒死蜱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分别选用实心圆锥雾和扇形雾TP6501E两种喷头,以3WP-2000型行走式喷雾塔模拟对水稻植株压顶喷雾和侧向喷雾,探究雾滴密度、喷雾方式对48%毒死蜱乳油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压顶喷雾当底层雾滴密度分别达到99.4个/cm^2和94.9个/cm^2,且48%毒死蜱乳油有效剂量分别高于68.00 mg/m^2和55.64 mg/m^2时,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达80%;侧向喷雾当底层雾滴密度分别在10.4~49.0个/cm^2和12.3~55.4个/cm^2范围内,且48%毒死蜱乳油有效剂量分别在41.21~82.42 mg/m^2和72.12~82.42 mg/m^2区间内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均高于80%。相同有效剂量条件下,侧向喷雾的防效高于压顶喷雾。采用侧向喷雾方式时,水稻基部较易获得高密度雾滴,药剂在低有效剂量条件下即可取得预期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药液表面张力与喷雾方法对雾滴在水稻植株上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生物染料丽春红-G为示踪剂,采用比色法分析了药液表面张力及喷雾方法对雾滴在水稻植株上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水稻叶片的临界表面张力值分别为34.46、34.36和34.33 mN/m。与喷洒清水对照相比,3个水稻生育期内喷洒添加有100 mg/L TX-10的丽春红-G溶液,单株水稻上的丽春红-G沉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手动喷雾器压顶喷雾分别增加了80.85%、29.80%和22.61%;弥雾机喷头下倾喷雾分别增加了50.83%、18.48%和31.07%。在相同的水稻生育期,喷洒相同表面张力的药液,弥雾机喷头下倾喷雾单株水稻上的丽春红-G沉积率均显著高于弥雾机漂移喷雾和手动喷雾器压顶喷雾。在稻田喷雾中,利用表面活性剂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和采用弥雾机施药有助于提高雾滴在水稻植株上的沉积率。  相似文献   
8.
植物表面特性与农药雾滴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药利用率的提高,是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农药雾滴在植物表面上的行为.本文综述了植物表层、叶片生物学特征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等3个方面与农药雾滴行为趋势关系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当前农药利用率提高过程中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常用农药在水稻叶片上的润湿能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稻田常用农药大容量喷雾和弥雾浓度下药液在稻叶上的润湿性能。【方法】采用Zisman图法测定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并将其与采用国家标准GB 5549-90的方法测定的52种农药田间使用浓度下药液的表面张力值进行比较分析;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药液中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并借助5种制剂来分析说明药液在稻叶上的润湿性。【结果】南粳44、南京11和武香糯8333 3种稻叶正、反面的临界表面张力估值介于29.90-32.88 mN•m-1。大容量喷雾和弥雾时,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稻叶临界表面张力的农药分别为21和23种,其中药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农药分别为19和21种;其余农药的药液表面张力则大于稻叶的临界表面张力或药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大容量喷雾和弥雾时,5%井冈霉素AS、70%吡虫啉WDG 2种农药药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46.84和46.53 mN•m-1、49.48和40.24 mN•m-1,在稻叶上的接触角均大于100°,润湿性差;50%甲基硫菌灵SC 药液的表面张力均为35.89 mN•m-1,在稻叶上的接触角介于98.59°-53.76°,润湿性较差至好;4%阿维菌素ME、1.8%阿维菌素EC 2种农药的药液表面张力分别为29.98和29.13 mN•m-1、27.67和27.67 mN•m-1,在稻叶上的接触角均小于60°,润湿性好。【结论】稻田常用农药中多数在大容量喷雾和弥雾浓度下药液的润湿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拟除虫菊酯农药导致稻飞虱再猖獗机理及调控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田间试验表明,拟除虫菊酯膛药常规剂量能引起稻飞虱的再猖獗,严重时,稻飞虱的数量是对照的3~4倍。室内和田间试验显示;菊酯农药对稻飞虱天敌的毒力大于稻飞虱,氰菊酯对褐稻飞虱的LD50是黑肩绿盲蝽的100倍以上,氰戊菊酯100ppm和溴氰菊酯20ppm对稻田蜘蛛的杀伤力远大于稻飞虱,氰戊菊酯100ppm和溴氰菊酯20ppm促进稻飞虱的繁殖,可使次一代稻飞虱的数量比对照多10%以上。菊酯农药使稻飞虱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