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的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EH)是多因素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与发病有关 。由美国心理学家Hathaway和Mckingly编写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是应用广泛的一种人格描述量表,可对精神,心理及临床各种疾病中患者个性施行测量 。我们采用MMPI中国版对100例EH患者和80例健康人检测出其多相人格偏斜,旨在探讨EH患者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等发病学上的相关性。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EH组:符合WHO最新制定的EH诊断标准,文化程度在六年受教育水平以上者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过渡,心理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健康在人们的健康概念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心理状况多变,其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圈养猎豹的微卫星基因座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利用19个微卫星基因座对52只圈养猎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计算了19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结果显示,19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为2~11个,共检测到131个等位基因.基因杂合度在0.500~0.904 0之间,平均为0.741 6;多态信息含量在0.375 0~0.895 8之间,平均为0.699 7;有效等位基因数处于2.000~10.440 2之间,平均为4.724 6.结果表明:所选19个微卫星基因座在研究样本中均为中高度多态性基因座,具有比较明显的遗传变异,显示出群体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扫描电镜和透视电镜对猎豹精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观察猎豹精子生物学特性,比较观察正常精子和畸形精子的形态学结构,为建立猎豹精液品质检查方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猎豹精子由头、颈、尾3部分构成;精子全长(64.1±11.0)μm;头部长(4.9±0.9)μm;宽(2.5±0.7)μm;颈长(0.5±0.1)μm;尾长(58.7±9.0)μm;其形态与金钱豹和华南虎的精子有所不同。结果还表明猎豹精子畸形发生在头部、颈部、尾部。  相似文献   
5.
野生动物食物营养成分数据库的建立对提高野生动物饲养水平意义重大。为便于计算机的管理,有必要对数据库中食物种类进行编码。借鉴家畜饲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和我国食物营养成分数据库的食物编码原则,讨论野生动物食物的编码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18头猎豹线粒体DNA被测序,用来筛选影响猎豹神经衰退疾病的候选基因和候选位点。猎豹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长525bp,本研究共发现了28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9种单体型。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DNA单体型的降维网的分析,控制区的基因序列根据来源不同明显地分成3个类。本研究为进一步筛选可能影响神经衰退疾病的候选基因和候选位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娟茹  谢春雨  倪丽 《野生动物》2010,31(4):182-184,196
2006年3~6月,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百鸟园内对白鹇的巢址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和讨论了营巢小生境、营巢背景植物高度、郁闭度、人为干扰、水源、投料点、坡度、巢间距这8类生态因子对白鹇巢址选择的作用,发现在食物充足、繁殖空间环境有限的情况下,隐蔽条件、营巢背景植物高度、坡度依然是影响白鹇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白鹇会通过调节水源和投料点的距离、改变巢的位置、增加巢的密度、选择较高郁蔽度的营巢地来弥补空间环境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猎豹直肠电刺激采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直肠电刺激法对4只猎豹进行了精液采集,并对所得精液进行了品质分析。采精刺激参数平均值为:电压0~16 V,频率30 Hz,波宽10 m s。平均采精量0.55 m l/次。比较发现,盐酸氯氨酮与舒泰混合麻醉是一种适合猎豹电刺激采精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圈养野生动物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春雨 《野生动物》2011,32(6):345-348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阐明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目前,动物营养学在家畜家禽养殖研究上较为深入,而在圈养野生动物中只在近几十年才取得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在野生动物营养研究方法、野生动物营养评价方法和圈养野生动物营养需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家畜家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很多野生动物营养研究是基于家畜家禽的研究,但野生动物又有别于家畜家禽,因此圈养野生动物营养的科学与均衡应该是野生动物饲养工作中的最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食物营养成分数据库早已建成,我国家畜饲料数据库也由张子仪院士等人建成,而我国野生动物食物数据库至今却未见雏形。野生动物食物营养成分数据库的建立对提高野生动物饲养水平有重大意义,我国大部分动物园对所饲养野生动物的营养水平掌握不够准确,不能及时地依据市场供应和动物生理状态的变化对动物日粮进行调整,造成饲料成本升高和动物营养供应不平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野生动物食物营养成分不了解,野生动物食物营养数据库的建立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