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3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雄蚕杂交种的示范推广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6年从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引进家蚕性连锁平衡至死系后,开展了转育改良和选配雄蚕杂交种等研究。1997年春湖州市蚕业管理总站在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专家指导下,于国内首次进行了雄蚕杂交种饲养试验获得初步成功,至2000年秋连续4年8个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4年8个蚕期利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第转育改良组配成的7对雄蚕杂交组合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雄蚕杂交种具有食桑省、叶丝转化率高、能够大幅度提高蚕出丝率、茧丝质量优异等优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对于改造提升传统蚕丝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桑花叶萎缩病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川、重庆、上海等我国重点蚕区发生危害。病树枝条短小,桑叶萎缩,造成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影响蚕茧生产。从栽桑到桑叶盛产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病害造成的损失会持续伴随,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4.
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蛹期由咽下神经节合成和分泌的大量滞育激素(dH)作用于卵巢,引起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主要包括H2O2水平降低、山梨醇积累、葡萄糖减少、呼吸耗氧量下降等,最终导致家蚕胚胎进入滞育。本文综述了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况,以期为家蚕胚胎滞育机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L-天冬酰胺酶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类抗肿瘤药物,可通过降解L-天冬酰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中蛋白质的正常合成,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通过基因融合的方法,将大肠杆菌的asp基因在家蚕杆状病毒中表达,其活性进一步提高到5 940U/mg,为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该蛋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由浙江省蚕桑学会主办,湖州市农科院、湖州市蚕桑学会承办的“家蚕生理病理和生物技术研讨会”于11月19—20日在湖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省农科院、省农业厅、浙江大学和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学会会员50余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7.
湖州地区桑花叶萎缩病发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花叶萎缩病在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川、重庆、上海等我国重点蚕区发生危害.病树枝条短小,桑叶萎缩,造成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影响蚕茧生产.从栽桑到桑叶盛产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病害造成的损失会持续伴随,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8.
丝胶茧蚕品种选育初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家蚕资源库中的突变基因,初步育成了丝胶茧蚕品种。导入了与活性物质黄酮类产生有关的基因,使丝胶中含有特殊的功能性活性物质。为丝胶的保健食用和高档化妆品利用提供原料。  相似文献   
9.
蚕品种选育多用途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满足蚕桑生产发展多元化和提升改造传统蚕桑业发展需要开展的特殊用途蚕品种选育进展迅速,本文就以蚕丝生产为目的如雄蚕品种、细纤度蚕品种、粗纤度蚕品种、人工饲料育品种及广食性蚕品种、天然彩色茧蚕品种等的选育,以及非蚕丝生产为目的如吐平面丝蚕品种、吐丝胶茧蚕品种、生物反应器专用蚕品种、药食专用蚕品种等育种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桑花叶型萎缩病病株喷施化学药剂吖啶橙1000倍液、尿嘧啶替加氟1000倍液的试验表明,桑树枝条生长量增加,与清水对照区相比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2个药剂中以吖啶橙为优,但差异不显著;经过2年的跟踪观察显示,药剂处理的病株,症状有明显改善,但病症仍可见,表明这2种药剂对桑花叶型萎缩病症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但未能使病树完全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