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选取青海省大通县地区无角牦牛10头,在冷季自由放牧条件下使用MOOnitor监测系统对其放牧行为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无角牦牛在试验期内24 h各类活动时间、游走距离来分析其在冷季放牧的行为特点。结果表明:(1)无角牦牛在1、2、3月份24 h内平均休息时间极显著高于4月份(P0.01)和5月份(P0.01),而4月份平均休息时间又极显著高于5月份(P0.01);5月份无角牦牛平均行走时间极显著高于1、2、3、4月份(P0.01),而平均采食时间却极显著低于1、2、3、4月份(P0.01);5月份无角牦牛每次采食持续时间极显著低于1、2、3、4月份(P0.01),而日均游走距离显著高于1、2、3、4月份(P0.05),同时4月份日均游走距离又显著高于1、2、3月份(P0.05)。(2)在1、2、3、4月份,无角牦牛的第1个活动高峰出现在9:00—10:00;第2个活动高峰出现在18:00—19:00;5月份的活动高峰出现在18:00左右。(3)无角牦牛活动的空间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分散。说明冷季放牧压力较大时应采取适当补饲来保证无角牦牛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2.
接种微生物菌剂对猪粪堆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猪粪堆肥时间过长及堆肥过程中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试验研究微生物菌剂对猪粪堆肥效果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组,1个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 kg新鲜猪粪,各处理组接种微生物混合菌剂,其中酵母菌、乳酸菌、蜡状芽孢杆菌各30 mL,处理Ⅰ组加枯草芽孢杆菌15 mL,处理Ⅱ组加枯草芽孢杆菌30 mL,处理Ⅲ组加枯草...  相似文献   
3.
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多种异黄酮及总异黄酮定量分析的近红外模型。用验证集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豆黄苷、芒柄花黄素及总异黄酮的模型预测效果较理想。其中,黄豆黄苷模型系统偏差为-0.007,相关系数为0.83,芒柄花黄素模型系统偏差为0.010,相关系数为0.91,总异黄酮模型系统偏差为-0.185,相关系数为0.90。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Hesx1(Homeobox expressed in ES cel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对无角牦牛各时期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SSC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和DNA测序技术,对364头无角牦牛Hesx1基因hⅠ与hⅡ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Hesx1基因多态性对无角牦牛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hⅠ基因座(5′UTR)第-618位发生单个碱基突变(G→C),出现GG与GC共2种基因型;在hⅡ基因座(Intron1)第+226位发生单个碱基突变(T→C),出现TT与TC共2种基因型。通过与6、12、18月龄无角牦牛的生长性状(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进行关联分析发现,hⅠ基因座对6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体高、胸围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体斜长影响不显著(P0.05);对12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斜长、胸围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体高影响不显著(P0.05);对18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hⅡ基因座对6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12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体高、胸围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斜长无显著影响(P0.05);对18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此同时,hⅠ与hⅡ基因座的突变杂合型GC与TC是无角牦牛生长的优势基因型。卡方适合性检验表明,牦牛群体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P0.05)。综上,可初步判定hⅠ与hⅡ多态基因座可以作为牦牛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无角牦牛脂肪和肥胖相关基因(FTO)多态性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以期找到与无角牦牛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方法】参考GenBank中野牦牛的FTO基因序列,针对其第4内含子和第8内含子设计引物,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354头无角牦牛的FTO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并运用SPSS 20.0软件分析各基因与体质量、体高、体斜长和胸围等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在无角牦牛FTO基因的第4内含子区域检测出A164506C突变位点,有2个等位基因A和C,有3种基因型(AA、AC和CC),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A和AA,其频率分别为0.694 9和0.485 9;在第8内含子区域检测出G309000A突变位点,共有2个等位基因A和G,有3种基因型(GG、GA和AA),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别是G和GG,其频率分别为0.926 3和0.858 4。A164506C突变位点为中度多态位点,纯合度较低,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309000A突变位点为低度多态位点,纯合度较高,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A164506C位点与无角牦牛的体高和体斜长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AC基因型个体优于AA基因型个体。G309000A位点与无角牦牛的胸围和体斜长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GA基因型个体优于GG基因型个体。【结论】FTO基因第4内含子区域A164506C突变和第8内含子区域G309000A突变均与无角牦牛生长性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旨在阐明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形态学特点及MC1R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采集大通牦牛(黑褐色)和天祝白牦牛(白色)各6头的背部皮肤组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黑色素和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含量差异及分布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C1R在不同毛色牦牛皮肤中的表达差异。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shRNA MC1R干扰载体后,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分析比较各组中与毛色相关基因(Agouti、MITF、TYR)的表达差异性,利用酶标仪检测不同时间点黑色素产量。结果表明,两种毛色牦牛的表皮和毛囊周围均分布着大量的黑色素细胞,但天祝白牦牛仅在表皮基底层和毛根处检测到少量黑色素,而大通牦牛表皮层和毛囊处产生大量黑色素。与大通牦牛相比,天祝白牦牛皮肤中MC1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成功抑制MC1R的B16细胞中,TY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ITF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Agouti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同时黑色素含量减少。综上表明,黑色素大量沉积与MC1R高表达是导致牦牛毛色差异的原因。将shRNA MC1R载体成功转染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MC1R的抑制情况与下游调控基因TYR表达一致,进而降低黑色素含量,说明MC1R对黑色素的合成及毛色形成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