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0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水试验从患有出血性肠炎的病犬粪便中分得一株轮状病毒——C~R—82株,通过对其理化特性鉴定和电镜形态观察,证明该毒株与国外报道的犬轮状病毒相符。用细胞培养适应责人工感染未吃初乳的新生犬获得成功,并于腹泻物中回收到病毒。  相似文献   
2.
自1946年Dcyle和Hutchings首次证实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病毒引起以来,目前该病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从1973年起我国也先后分出了辽毒、华毒、龙毒、吉毒和齐毒等毒株。在电镜观察方面,有关单位已做了一些工作,现将我们1977年对长春市畜牧兽医院提供的吉毒G1株和1980年本校传染病教研室提供的吉毒G2株的电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1和1982年春季,在河南省周口地区的马、驴中发生一种以外生殖器皮肤粘膜的脓泡和溃疡为特征的接触传染性疾病。从患驴的外阴部溃疡组织中分离到两株病毒,经系统鉴定为马痘病毒,对马具有明显的病原性,从而证明我国存在有马痘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粘膜疾患。  相似文献   
4.
对20余只患细小病毒性肠炎的自然和人工感染病犬粪便悬液进行了比较详细地电镜和免疫电镜观察。证明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是犬出血性肠炎的病原体.对粪便提取物进行电镜和免疫电镜观察是检出本病病原的简便快速诊断方法.人工感染犬在临床发病前1~2天即可在粪便中检出细小病毒粒子;病毒在肠道内约持续8~10天,并与各该粪便样品的血凝阳性检出率相符.作者等还发现病犬发病初期粪便悬液中的病毒粒子呈散在形式,而在后期粪便悬液中的病毒粒子则聚集成堆,聚集原因是由于肠内出现抗体所致,这对于应用粪便或肠内容物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和特异性诊断等研究工作均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解释了粪便样品血凝试验检出率不高的原因,为改进这一诊断系统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5.
将人红细胞生成素(hEPO)基因组DNA(gDNA)与大鼠乳清酸蛋白(WAP)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融合,分别构建了PWAPEPO-WAP3‘UTR(PWE3’)和PCMV-WAP-EPO-BHGpoly(pCWEA)2个乳腺中位表达载体,表达载体经脂质体包裹后,以显微外科方法,经乳腺导管注入妊娠中后期大鼠和家兔腺内,进行暂时表达。分别大于分娩后48、72h,家兔分娩后1-10d采奶,ELISA方法检  相似文献   
6.
本文改进了犬细小病毒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即采取病犬的粪便和血清样品,经过2—ME处理后,同时测定粪便和血清样品的IgM性HI抗体和粪便样品的HA效价,三项试验互相补充,只要有一项为阳性,即诊断为犬细小病毒性肠炎。应用上述方法,76份阳性粪便、16份阳性血清全部正确检出;120份健康犬粪和130份健康犬血清全部为阴性。对方法改进的依据在讨论中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前言河南省周口地区扶沟、商水两县曾先后子1981~1982年发生了马和驴的一种以外阴部的疹状病损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根据分离到的痘病毒,确认是由马痘病毒所致的  相似文献   
8.
马鼻肺炎病毒又叫马流产病毒,是马疱疹Ⅰ型病毒,引起母马流产和幼马呼吸道感染,给养马事业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国内刘景华等于1980年从东北地区两个马场分离得到5株病毒,经实验证明属马疱疹Ⅰ型病毒。我们对分得的病毒进行了电镜观察,着重从形态上研究了国内毒株的特点,同时对病毒的增殖方式及细胞病变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外有关犬细小病毒所致的出血性肠炎的报道甚多。1977年,美国Eugster,Nairn首先从腹泻病犬粪便中发现了细小病毒颗粒。1978年McCandlish应用犬肾细胞分离到了犬细小病毒。之后,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德国、日本等也相继报道了有关本病的流行、病原分离、快速诊断和免疫等资  相似文献   
10.
水貂病毒性肠炎是水貂三大病毒性疫病之一。最早于1949年在加拿大发现本病,目前已流行于世界很多国家。我国最先由姜廷秀作过疑似本病流行的报道,但因没有特异性诊断方法一直没能确诊。由于我国养貂业不断发展,经常由国外引进种貂,带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