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采用封闭空间生物测定法,研究有无触角时以及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荔枝蝽若虫的聚集情况。结果表明,未剪除触角的荔枝蝽若虫的聚集百分比为46%~68%,而剪除触角的荔枝蝽的聚集百分比为22%~38%,两者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光暗条件对荔枝蝽的聚集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荔枝蝽雌雄成虫臭腺分泌物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芥菜Brassica juncea 和水稻Oryza sativ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蝽臭腺分泌物对3 种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都有明 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雌成虫臭腺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比雄成虫更显著且雌雄成虫臭腺 分泌物对根的抑制作用均比对茎的抑制作用强,雌雄成虫臭腺分泌物浓度为7 L/mL 时对萝卜种子萌发的抑制率 分别为53%和43%;雌雄成虫臭腺分泌物浓度为4 L/mL 时对芥菜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5%和47%;而雌雄成 虫臭腺分泌物浓度为5 L/mL 时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15%和12%且高浓度时种子不萌发。结果表明, 荔枝蝽臭腺分泌物对植物种子根系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中药防治动物疫病(病毒性疫病、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的用药特点,以动物疫病名称和中药或中西医为主题词,检索并筛选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近20年的所有文献,统计防治3类疫病有效组方中药物频数,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2 016篇,组方584首,用药频次4 603次,可防治的动物疫病集中于37种,其中防治3类疫病的高频药物药性均以寒、平、温为主,药味以苦、甘、辛居多,多归肺经、胃经、脾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5对关联度较高的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将药物分别聚为3类(防治病毒性疫病的药物)、3类(防治细菌性疫病的药物)、4类(防治寄虫病的药物)。结合中药可防治的疫病种类、动物类型、常用组方、用法用量等用药特点分析,以期对动物疫病的防治、中兽药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若虫对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若虫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研究了广斧螳若虫对荔枝蝽若虫的捕食能力变化、捕食功能反应、捕食行为及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广斧螳7龄若虫对荔枝蝽1龄若虫、广斧螳8龄若虫对荔枝蝽1~4龄若虫、广斧螳9~10龄若虫对荔枝蝽1~5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广斧螳9、10龄若虫对荔枝蝽5龄若虫的攻击系数最高,分别为1.3617和1.2422;广斧螳8、10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最高,均为122.0头。捕食同一龄期荔枝蝽若虫时,广斧螳若虫的搜寻效应会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9龄若虫对荔枝蝽5龄若虫的搜寻效应随密度增加下降趋势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广斧螳可能具有作为有效天敌应用于荔枝蝽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广斧螳室内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利用摄入法和点滴法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三唑磷、杀螟丹和杀虫双对海南中蜂工蜂的急性经口和接触毒性。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三唑磷、杀螟丹和杀虫双对海南中蜂经口毒性(48 h)的LC50分别为3.845、2.527、1.518、0.363、26.866和38.187 mg/L,6种农药对海南中蜂接触毒性(24 h)的LD50分别为42.485、41.292、7.793、18.467、1 027.577和4 049.884 ng/蜂;6种农药对海南中蜂的经口毒性分别为高毒、高毒、高毒、剧毒、中毒和中毒,接触毒性除杀虫双为中毒外,其余均为高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