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本试验在绵羊的繁殖季节9~11月份进行,试验各组供、受体同期发情及超数排卵的处理方法基本相同,均埋植阴道栓(自制海绵阴道栓或CIDR)13d,供体发情后采用本交和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配种。供体发情开始后的第6d(发情当天记为第0d)进行手术法子宫角冲卵,冲出的胚胎在1h内移植入受体体内。  相似文献   
2.
中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株的鉴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起中国2006年山西、宁夏2省(区)H5N1亚型禽流感疫情的代表毒株——A/chicken/Shanxi/2/2006(H5N1)(CK/SX/06)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特征,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其8个基因片段与中国传统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GS/GD/1/96(H5N1)存在较大差异,属于新的基因型——山西鸡型;抗原性分析结果表明其在抗原性方面与GS/GD/1/96同样存在较大变异,将其命名为"山西鸡型"抗原变异株;以106EID50.0.1 mL-1剂量将该病毒经鼻腔接种4周龄SPF鸭以评价其对水禽的感染能力,结果表明其不感染鸭;常规方法接种BALB/c小鼠以评价其对哺乳动物的感染和致病能力,结果表明其能感染小鼠,但不引起死亡,呈低致病力。说明该类型高致病性H5N1 HPAIV目前仅危害鸡,不具备感染水禽的能力,感染哺乳动物但不致死。该类型病毒的出现与流行为中国禽流感的免疫与防制提出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在2006年,从来自青、藏两省(区)3种野鸟及辽宁省的2种死亡的野鸟体内共分离到14株H5N1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比较发现其HA、NA基因核苷酸的同源率在97.9%~99.9%之间。所有病毒的HA基因的裂解位点均具有HPAIV特有的连续碱性氨基酸-RRRKKR-,并具有近年来H5N1亚型流行株所特有的NA基因颈部49~68位20个氨基酸缺失及NS基因80~84位5个氨基酸的缺失;遗传进化分析表明2006年野鸟病毒由2005年野鸟病毒进化而来,并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辽宁省近2年的4株野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说明引起2005年该省锦州地区H5N1 HPAI疫情的病毒在该地区的野鸟体内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