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针对益生菌的抗衰老功能,论述了体内、体外评价益生菌抗衰老功能的研究方法以及益生菌的抗衰老作用,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比容、含水量、保水性和感官评价作为全麦面包的烘焙特性,探究大豆分离蛋白添加对全麦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添加可降低全麦面包的比容,提高全麦面包的含水量和保水性;且随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全麦面包的比容呈降低趋势,含水量和保水性呈上升趋势,感官评价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为3%时,比容、含水量分别为3.8 cm~3/g和43.81%,感官评价最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该试验针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乳制品,分离纯化得到56株乳酸菌。其中7株厌氧菌,11株乳球菌,38株乳杆菌。通过传代试验、凝乳时间、酸奶酸度及凝乳时风味的感官评价,选出其中4株性能较佳的乳酸菌:杆菌A、B,球菌C、D。球杆菌1∶1进行复合菌发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菌在发酵过程中,产酸速度比单菌株发酵剂快,能在5h内达到凝乳,且后酸化程度较弱,4℃保藏21d后酸度维持在120°T左右,符合工业化发酵剂的要求。通过对4种复合菌发酵剂的后酸化能力、产双乙酰能力、蛋白水解能力以及发酵乳的感官效果比较,最后筛选出AD复合菌发酵牛乳的效果最佳,具有成为生产发酵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4个与MIC相关的假定蛋白在弓形虫速殖子阶段的作用及基因缺失对毒力的影响。在线设计TGME49_222975、TGME49_275798、TGME49_238220和TGME49_238210的sgRNA序列,用PCR将pSAG1::CAS9-U6::sgUPRT模板上的sgUPRT突变为相应的sgRNA,获得目的基因的CRISPR质粒。将获得的目的基因质粒和DHFR片段混合后电转入弓形虫速殖子,经乙胺嘧啶单克隆筛选后,PCR鉴定成功即得目的基因缺失株。再用目的基因缺失株和RH野生株进行复制、逸出、噬斑和小鼠毒力试验,比较二者各项试验结果,以评定目的基因对于弓形虫速殖子功能和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目的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RH在相同时间内形成的含有1、2、4、8、16个速殖子的纳虫空泡数占比差异不显著(P>0.05),纳虫空泡内速殖子在钙离子刺激下2 min内均可全部逸出,相同条件和时间培养形成的噬斑大小和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接种相同数目速殖子的小鼠自开始死亡到全部死亡时间差别不显著(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了4个弓形虫MIC相关基因的缺失株(RHΔTGME49_222975、RHΔTGME49_275798、RHΔTGME49_238200和RHΔTGME49_238210),但毒力与野生株毒力均差异不显著,说明这4个基因均不是弓形虫的重要“独立”毒力因子,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初步解析了4个弓形虫MIC相关蛋白的基本生物学功能,为后期全面解析弓形虫蛋白功能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96 h静态水试验法研究硫酸锌和三氯异氰尿酸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锌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499、1.946 mg/L和221.135 mg/L;硫酸锌对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1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896 mg/L和334.808 mg/L;三氯异氰尿酸对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412、0.167 mg/L和1.255 mg/L,三氯异氰尿酸对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1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519 mg/L和3.044 mg/L。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和黄色伪角毛虫对硫酸锌和三氯异氰尿酸的耐受性顺序均为黄色伪角毛虫>褶皱臂尾轮虫>海洋尾丝虫。  相似文献   
6.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具有中间宿主广泛、生活史复杂、传播方式多样、呈全球性分布等特点,可感染几乎所有的恒温动物,导致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弓形虫慢性感染约1/3的世界人口,对免疫缺陷患者、孕妇、孕畜的健康更是造成严重威胁。致密颗粒蛋白是由致密颗粒(弓形虫的一种亚细胞分泌器官)分泌的蛋白质,它们可通过操控宿主(细胞)基因表达、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周期,并在蛋白质的转运和定位、营养物质的摄取、纳米管网络(IVN)的形成与稳定性的维持、逸出、慢性感染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基本生物学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研究弓形虫的致病机制、鉴定新的抗弓形虫潜在药物靶点和疫苗候选分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