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苦瓜为葫芦科植物苦瓜属的果实,表皮生有许多疙瘩,又名癫瓜。与其它蔬菜相比,苦瓜的营养成分还高出一筹,每百克含蛋白质1.0克左右,脂肪0.2克,粗纤维1.1克,钙18~22毫克,磷19~32毫克,铁1.0毫克,维生素A18~22毫克,维生索马0.7毫克,维生素C56~84毫克,高于番茄6倍多,另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苦瓜的医用价值除消暑清热。消炎消肿、神肾清肝火、治疗痢疾外,尚有提高免疫力、抗癌及降血糖的功效。为了延长苦瓜保鲜期,我们将它制成罐头,凉拌、炒制均可,增加了方便性。一、工艺流程苦瓜~选择~清洗一去日、籽~切分~盐渍…  相似文献   
2.
玫瑰花保健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玫瑰花多酚和黄酮含量为指标,对玫瑰花的浸提取汁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玫瑰千花蕾轻度破碎后,采用热水浸提,按料水比1:50(g/mL),浸提温度100°C,浸提时间60 min,玫瑰花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浸提效果最好;通过对玫瑰花汁饮料的调配试验,得出在玫瑰花汁中加入7%的白砂糖、0.12%的柠檬酸、0.5%的β-环糊精和0.005%的乙基麦芽酚,饮料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对血红素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以及血红素色素制取方法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血红素重要的营养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低硝腊肉天然着色剂的筛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了降低亚硝酸钠的用量和满足消费者对腊肉色泽的感官要求,对红曲红、高粱红、辣椒红3种天然色素在腊肉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腊肉色泽的感官评定以及不同贮存环境下腊肉色泽的变化,发现用红曲红着色的腊肉色泽最受欢迎,在冷藏(0~4℃)及室温(15~20℃)贮藏下,其红色稳定性均显著高于高粱红和辣椒红着色的腊肉(p<0.01);以红曲红代替部分亚硝酸盐,经感官评定,确定红曲红的最佳添加量为每千克原料肉添加0.14 g(亚硝酸钠使用量为0.04 g/kg)。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玫瑰花的最佳采摘时期、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方法]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玫瑰花,并对同一时期的玫瑰花进行不同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的处理,分析测定DPPH值和多酚、黄酮、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玫瑰花在发育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多酚、黄酮和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玫瑰花采后在60℃下热风干燥,抗氧化活性较强,而微波干燥处理的多酚、黄酮和氨基酸含量较高;烘箱热风干燥条件下,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玫瑰花的抗氧化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从营养价值和抗氧化活性考虑,玫瑰花适宜采摘时期为初开期;从抗氧化活性考虑,玫瑰花最佳干燥方法为烘箱热风干燥;从保留玫瑰花芳香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考虑,建议采用低温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7.
猪血亚硝基血红蛋白半干固体色素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充分利用猪血资源,并为肉制品提供色泽优良、富于营养的着色剂,该试验以新鲜猪血为原料,分离得到血红蛋白溶液后,不必先制备血红素,而以维生素C作还原剂,亚硝酸钠作发色剂,直接制备半干固体亚硝基血红蛋白(HbNO)。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测定发色率,确定亚硝酸钠添加量、维生素C添加量、加热时间最佳范围;然后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为:血红蛋白溶液中所含血红素∶亚硝酸钠∶维生素C的摩尔比为1∶3∶12,加热温度为85℃,保温时间为15 min,所得半干固体亚硝基血红蛋白的发色率为90.42%。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potA基因对猪链球菌2型(SS2)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系统构建potA基因缺失突变株(△potA),并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采用显微镜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和平板计数等方法比较△potA和野生SC-19菌株的细胞形态和生长速率.结果显示,相比于SC-19菌株,△potA菌...  相似文献   
9.
10.
综述了不同地域发酵蔬菜制品的加工技术,传统加工存在的诸如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种类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和加工安全等问题;以及近年来发酵蔬菜的研究进展,包括发酵剂和风味形成两方面。以期为国内发酵蔬菜的深加工及推动发酵蔬菜食品迈向更先进的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