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禽、猪肉的出口国之一。在霉菌毒素问题解决上,他们又为全世界做了表率。相比而言,在目前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如何对原料加以善用,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3.
肉牛双犊生产研究进展郭万库(吉林省农科院畜牧分院公主岭136100)牛属单胎动物,妊娠期也很长,与其它猪鸡羊等畜*禽相比繁殖效率很低。起初,可能因为在当时产双犊不*重要,没有考虑双犊对母牛性能的影响,直至出现产双*犊对产奶量有不同影响的报导,及其对母...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的养猪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其中的原因除了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之外,市场需求旺盛是能持续发展的内因,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猪肉品质及其安全性的更高要求促进了种猪品种的改良,从以前的“喜肥厌瘦”转化为“喜瘦厌肥”,现在,市场的需求又有了新的变化,不但要肉质好,还要安全,对肉品的药物残留和卫生程度提出更高的标准。由于市场的带动,我国猪的品种得到了很大改良,大部分地区都在饲养经过改良的品种,不同地区只是改良的程度不同而已。通过几年的种猪销售发现,有很多的养猪户观念落后,养殖的品种质量差…  相似文献   
5.
肉用动物双肌性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肉用动物双肌性状的形态、生理生化、组织学、遗传机制及其对相关性状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牛双肌基因位于第2号常染色体上,是由myostatin基因在第3外显子处核苷酸突变造成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羊calipyge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8号染色体上,以非孟德尔方式遗传,被称做极性超显性。双肌动物的瘦肉率、瘦肉量、肉骨比显著高于普通动物,而其脂肪率较低、繁殖性能较差并对应激更敏感。双肌基因在生产中主要通过将双肌动物作为终端杂交父本来应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猪育种结构及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丹麦Moerkeberg于 1 896年首次提出了长白猪育种方案 ,目的是培养新品种 ,当时的方案中就包括了育种目标、最好的品种组合筛选及品种内选择改良等育种要素。到了 1 90 7年才有了正式的胴体性状性能记录和后裔测定站。较早的猪育种方案主要目标是提高品种 (纯种 )的繁殖性能、产肉量及适应性。随着杂交理论在玉米生产中应用及其带来的巨大效益 ,猪育种者开始尝试杂优猪的生产 ,并逐步由以纯种生产为主转向以杂优猪生产为主 ,当然 ,杂优猪生产性能取决于纯种猪的纯度和配合力及其互补情况[1] 。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不同 ,其猪…  相似文献   
7.
猪RN基因及其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善猪肉的品质和均匀度已经成为世界养猪业的一个主要目标。在猪肉的品质上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低系水力 ,由于它会降低加工肉和可售肉的产量 ,并降低肉的食用品质 ,因此在商业上就显得极为重要。导致猪肉系水力降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氟烷基因 ,近 30年来人们对这一基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发现这个影响猪肉质的基因对生长速度和胴体性状也有影响。最近 ,有研究结果表明另一个单基因对猪的肉质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这就是所谓的 RN基因。养猪业最早对 RN基因的认识是在 80年代后期到 90年代初 ,欧洲学者在对汉普夏猪群进行研究时发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分别在28、35、42、49、56日龄对北京鸭Ⅳ系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表明,北京鸭Ⅳ系在5周龄增重最大,胴体质量在56日龄以前随着日龄增加而提高。胸肉率、瘦肉率、皮脂率以及腹脂率随着日龄增加而升高,腿肉率随着日龄增加逐渐下降。胸肉率在49—56日龄增加最快。屠体胴体、胸肉、瘦肉、皮脂、腹脂以及脂肪属于晚熟性状,毛血、腿肉以及腿骨属于早熟性状。本文还拟合了北京鸭Ⅳ系的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9.
霉菌毒素是由一些产毒霉菌菌株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具体来说,霉菌毒素是在特定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条件下产生于缩合反应的多酮化合物,这个过程由霉菌来完成,它发生在当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中酮组不再减少时。这些脂肪酸是一种被霉菌用作能源的初级代谢物。霉菌毒素通常形成于霉菌生长的对数生长阶段后期或平稳增长阶段的初期。霉菌毒素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和紊乱,被称为霉菌毒素中毒症。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对猪只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 《中国猪业》2010,5(7):45-46
内毒素是细菌的结构组成部分,它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膜上的一部分,通常内毒素在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或当细菌被动物免疫系统消灭时,导致细菌裂解才释放出来。内毒素与磷脂及膜结合蛋白一起组成了细菌细胞外膜。内毒素的典型结构包括一个脂多糖(LPS)。这些脂多糖具有寄生生物一宿主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