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1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对山野豌豆几种种子发芽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因采用的方法不同所得的效果也不同,用98%浓硫酸处理山野豌豆种20min,种子发芽率从28%提高到94%;采用60目砂纸磨破种皮与锉磨处理,种子发芽率由28%分别提高至48%与72%;热水处理效果不佳;低温与高温处理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6种禾本科牧草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牧草品种间营养成分存在差异,且养分含量与品种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最高(P0.05),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最低;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的吸附水含量最高,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最低;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L.)Nevski.)的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最高,蒙农杂种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A.desertorum‘Hycrest Mengnong')最低;老芒麦钙和磷的含量最高,蒙农杂种冰草钙含量最低,偃麦草磷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呼伦贝尔市不同草地类型中分布的蝗虫种类、密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索了分布特点,并对不同草地类型中蝗虫种类组成相似性进行了等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温性典型草原类的高平原干草原亚类草地中分布的蝗虫种类最多,达38种,占全部种类的65.5%,平均密度为38.8头/m2;温性草甸草原类的山地草甸草原亚类草地中分布的蝗虫种数位居第2,有32种,占全部种类的56.9%,平均密度为36.1头/m2;沼泽类草地类型中分布的蝗虫种类最少,7种,占全部种类的12.0%,密度〈5头/m2。蝗虫种类分布概况,经对不同草地类型进行等级聚类分析,其结果体现出不同草地之间的差异性,为进一步论证草地蝗虫与草地生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呼吸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测定,研究了3种不同利用方式(围封、放牧和刈割)对天然草地土壤呼吸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酶活性(除脲酶)均表现为草地围封比放牧和刈割呼吸速率高(含量高、活性强);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脲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表现为草地放牧和刈割比围封的含量高(活性强、数量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除脲酶)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表层(0~10cm)最高(活性最强、数量最多),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活性下降、数量减少)。土壤呼吸速率与微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除过氧化氢酶)成正相关,与微生物量氮、过氧化氢酶和微生物数量成负相关,其中只与微生物量氮相关性显著,而其余之间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呼伦贝尔地区人工栽培草地无芒雀麦的适宜播种密度,在呼伦贝尔人工栽培草地播种密度控制平台按照播种密度由低到高设置5个处理组,分别为W1(7.5 kg·hm-2)、W2(15.0 kg·hm-2)、W3(22.5 kg·hm-2)、W4(30.0 kg·hm-2)、W5(37.5 kg·hm-2),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无芒雀麦播种密度的响应特征,并分析了呼吸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无芒雀麦播种密度的增加,不同时期下无芒雀麦地上生物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W4(30.0 kg·hm-2)达到最大值829.4 kg·hm-2,W3(22.5 kg·hm-2)其次,地下生物量间差异不显著;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中微生物量碳主要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微生物量氮土壤浅层0~10 cm总体变化平稳,土壤深层10~20 cm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的数值显示在第1次刈割期显著高于第2次刈割期,但同时期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探求呼吸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其影响系数,可得出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对无芒雀麦W4(30.0 kg·hm-2)播种密度具有最佳响应。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呼伦贝尔贝加尔针茅割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刈割干扰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及其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时间对植物的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影响,留茬高度对植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刈割时间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影响不明显。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苜蓿(Medicago)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多年生牧草种之一,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近年来,随着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苜蓿的种植面积正逐年增加,如何选择适宜的苜蓿在适宜的区域种植,对指导大面积作业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自然要素的生态适宜性模型,结合牧草生物学特性,综合考虑各因子同时联系牧草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苜蓿属植物在全国生态范围内的分布区域,提出了我国苜蓿生态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其中,适宜区主要分布为:东北区主要集中在吉林、辽宁的中西部及黑龙江东部部分市县;内蒙古区集中在东部的赤峰市、通辽市及兴安盟等,西部的乌兰察布盟、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西北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新疆的伊犁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区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同时在主干河流建立缓冲带作为苜蓿的适宜区;青藏高原区适宜区比较少,青海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地区、黄南藏族自治州及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华北区在河北省北部张家口市和承德市的坝上以南的地区;黄土高原区大部分地区都适宜种植苜蓿;华中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湖北省西北部;西南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北部,贵州省毕节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德阳市、遂宁市、绵阳市南部。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提高茶园的产茶量,七十年代茶区普遍推广了密植栽培技术,使茶叶单产有了突破性的增长。然而,密植茶园的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茶叶单产呈现徘徊不前的局面,有的茶园甚至出现严重的滑坡减产,收益极差。目前,密植衰老茶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1.通风透光差。密植茶园绿叶层仅有15~20厘米,枯枝密集,行沟  相似文献   
9.
郭明英 《农家科技》1998,(10):14-15
<正> 进入秋季,气温下降,此段时间有利于茶园害虫的生长发育。由于此段时间有的茶园疏于防治,常造成害虫大暴发的现象。现将秋季茶园几种主要害虫的防治方法介绍于下: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剌吸茶树幼嫩芽稍的汁液。被害芽稍叶色  相似文献   
10.
放牧对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物与C/N等非生物因素,叶面积指数、植物光合作用、植被凋落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其中放牧是人类活动中对土壤呼吸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放牧通过对草地土壤的物理结构与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呼吸.本研究具体阐述这些因素变化对土壤呼吸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