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马乳的营养组成与特点 从营养组成来看,马乳含水分89%,干物质占11.0%,其中总蛋白、乳糖、脂肪和灰分分别占2.0%、6.7%、2.0%和0.3%,总蛋白中酪蛋白占50.7%、白蛋白和球蛋白占49.3%,其比例接近1:1。100克马乳含氨基酸总量为2271毫克,其中含人体必需氨基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形成离不开脆弱的自然条件,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密不可分,且与后者的关系日渐密切。针对沙漠化产生的过耕、过牧、过樵等不合理人类活动,人们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退耕、以草定畜、严禁采伐等。文章通过对典型区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针对过度樵采所采取的措施并不全面和彻底,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半农半牧区生物质能的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沙漠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需要在沙漠化防治过程中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从地名学角度入手,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水域地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地名资料收集和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化方法和GIS等现代技术,分析新巴尔虎右旗水域地名的空间分布和演变因素以及地名与水系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地名密度的增大,地名分布由中部向西南和东北方向移动,地名分布的多圈层集聚特征明显,总体上从低密度向高密度逐渐过渡。将新巴尔虎右旗水域地名密度图与水系类型图叠加后发现,地名分布趋向河湖密集的地方,即地名密度较高的地方,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作用强度。此外,出现了空留其名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新巴尔虎右旗水域减少的趋势,且不同地区减少比例不相同。水域地名演变主要从民族文化、民族政策、气候等方面作了研究,发现地名的演变和命名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自然环境的变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浑善达克沙地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景观的角度分析该区的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可知,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是荒 漠化景观发展的基础和背景条件,超载过牧是荒漠化景观发展的主要原因,至于其他因素如滥 砍、滥伐、滥垦、滥挖药材、搂发菜、樵采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达里诺尔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基于国产GF-1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和传统目视解译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土地覆盖遥感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取混淆矩阵对面向对象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充分利用了GF-1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面向对象分类采取试错法确定最优分割尺度为550,形状和紧致度因子分别为0.6和0.5,各波段权重均为1。(2)面向对象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98.22%,KAPPA系数为0.96;(3)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可快速准确提取类型较为复杂的土地覆盖信息,为内陆湿地精准快速提取研究区土地覆盖分类信息提供参考,以期为湿地遥感业务化监测提供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是地表水文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众多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判定土壤水分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性,对在蒙古高原地区开展干旱监测预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AMSR-2观测亮温、SPOT-NDVI数据,利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及粗糙地表发射率Qp模型,构建适合蒙古高原的土壤水分反演方程,同时将模型应用于2013年蒙古高原植被生长期土壤水分反演。在此基础上,结合TRMM 3B43降雨量及气象站点气温数据,探讨了蒙古高原土壤水分对气象因子及植被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构建的蒙古高原表层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精度较高,土壤水分反演值与实测值的判定系数为0.680 6,均方根误差(RMSE)达0.031 6 cm3·cm-3,反演结果明显优于JAXA提供的AMSR-2土壤水分产品数据(RMSE=0.044 1 cm3·cm-3)。2)TRMM 3B43降雨数据与实测降雨量线性拟合,其判定系数为0.859 8,直线拟合斜率K=0.941 5,在数值上较站点实测值略微偏低,表明TRMM 3B43数据精度较高,在蒙古高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3)蒙古高原植被生长期土壤水分、植被指数及降水量在空间格局上均表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干旱区,土壤水分对气温变化最敏感,二者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为降水和植被;半干旱区,植被是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因子,而气温与降水对土壤水分影响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半湿润区3个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植被降水气温。总之,利用土壤水分对气象因子和植被的响应特性,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蒙古高原灾害发生风险,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TVDI的内蒙古植被生长期干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内蒙古地区2007、2008年植被生长期(4~9月)的MOD13A3和MOD11A2数据,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将得到的内蒙古地区的TVDI数据划分等级,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从气象站点、样点的土壤含水量与TVDI的散点图看出,TVDI作为内蒙古植被生长期的旱情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内蒙古地区植被生长期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占全区面积的70%以上;湿润、正常和重旱的面积所占比例较小。③在时间尺度上,内蒙古地区4、5、6月旱情比较严重,7、8月份旱情有所缓解,是全年干旱最轻的时段,而进入9月份旱情又逐渐加剧;在空间尺度上,东北部地区4~9月份旱情比较轻,干旱等级主要以湿润和正常为主;其他地区在7、8月份旱情比较缓和,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其中西部的沙漠地区在4~9月份的旱情均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GIS的内蒙古沙漠和沙质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数据为信息源,提取两期 沙质荒漠化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2000年全区沙质荒漠化现状,同时统计计算了内蒙古 中部地区十年内不同程度沙质荒漠化土地之间的转换面积,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 立了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动态度。得出如下结论:①内蒙 古土地沙质荒漠化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含沙漠和潜在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 的67.72%;②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及影像 解译结果可分三个纬度带,即呼伦贝尔沙质荒漠化带(48°—52°N)、阴山后山—浑善达克—科 尔沁沙质荒漠化带(42°—44°N)、阿拉善—毛乌素沙质荒漠化带(38°—40°N);③内蒙古中部地 区是沙质荒漠化严重且强烈发展的地区,中度以上沙质荒漠化土地占该地区总面积的22%以 上;④内蒙古中部地区80年代末至2000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净增约10万hm2;⑤轻度风蚀 荒漠化土地增加了121011.45hm2,中度风蚀荒漠化土地增加了327831.59hm2,强烈和严重沙 质荒漠化土地分别增加了402497.13hm2和143998.67hm2;⑥沙质荒漠化的强烈发展,严重制 约着自治区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也威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凉城县2000年和20世纪80年代末的两期TM影 像,进行解译、数字化、建库及统计分析,较详细地分析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近十年动态 变化,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以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土 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形成离不开脆弱的自然条件,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密不可分,且与后者的关系日渐密切。针对沙漠化产生的过耕、过牧、过樵等不合理人类活动,人们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退耕、以草定畜、严禁采伐等。文章通过对典型区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针对过度樵采所采取的措施并不全面和彻底,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半农半牧区生物质能的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沙漠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需要在沙漠化防治过程中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