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5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0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研究了家牦牛、野托牛的血清苹果酸脱氢酶(MDH)、醇脱氢酶(ADH)和谷氨酸脱氢酶(GDH)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离图,就各酶谱的区带数目、电泳迁移率、染色强度及相对百分含量等几个常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家牦牛和野牦牛的血缘关系十分密切,MDH、ADH和GDH同工酶的电泳行为基本相似,各同工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活性强度和相时含量上.  相似文献   
2.
Sperm concentration of wild yak bull is 2. 13 billion per milliliter. Survival time at 0-4 ℃ is 57hrs. After thawing survival time at 37 ℃ is 12 hrs. Resistance coefficient is 144,000. Abnormal sperm rate and acrosomal integrated rate of post-thawing is 9.17% and 87.53% respectively. Moving viscosity is 1. 169 cp. Total nitrogen is 1 437.7 mg/100 ml. Head of sperm is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end piece i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domestic yak and yellow cattle. Activity of hyaluronidase is highly stronger than the domestic yak,and the activity of LDH is higher than the domestic yak by 48 %. Hence,the fertility of the wild yak bull is powerful and the artificial inseminated rate with domestic yak and yellow cattle is 88.9% and 71.58%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半血野牦牛,横交一世代牦牛及家牦牛血液红细胞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Cu Zn-SOD)、过氧化氢酶(简称CAT)二种抗氧化酶的活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半血野牦牛、横交一世代牦牛两种酶的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薯高于家牦牛,半血野牦牛和横交一世代牦牛之间、同一类型不同性别牦牛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并对抗氧化酶活性与牦牛抗逆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野、家牦牛及其杂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对青海大通牛场野牦牛(1岁)、大通牦牛(1~2岁)及甘肃天祝县天祝黑牦牛(1~2岁)的生长及部分血液生理指标,做了为期一年(分三期)的跟踪测定.同时,亦对三种群牦牛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及淀粉酶4个血液生化位点和9个微卫星DNA位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生长性状方面,野牦牛头形与天祝黑牦牛差异极显著(P<0.01),野牦牛角基间宽、最大额宽与头长的比值接近欧洲原牛;三种群牦牛体重和体尺在采样期间差异极显著(P<0.0),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不均衡性,暖季(5月到10月)增重较快,冷季(10月到翌年5月)生长缓慢;但在冷季,三种群牦牛生长变化趋势不同,野牦牛和大通牦牛体重略有增加,而天祝黑牦牛体重普遍下降,说明野牦牛和大通牦牛更能适应高寒少氧及缺草的生态环境,家野牦牛间的杂交是目前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有效繁育措施之一.野牦牛及大通牦牛红细胞直径大于天祝黑牦牛;红细胞数(RBC)及红细胞压积(PCV)在种群和采样期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差异不显著;野牦牛、大通牦牛RBC在采样期间差异显著,至暖季末期(此时牧场海拔较高)达最大,而天祝黑牦牛在采样期间差异不显著,表明RBC的季节变化是野牦牛和大通牦牛能更有效地进行生理调节的标志之一.4个血液蛋白和等位酶(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淀粉酶,Amy)位点中,只有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在淀粉酶位点具有多态,且其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0.0531和0.0746,表明三种群牦牛在血液蛋白及等位酶水平遗传多样性贫乏;在9个微卫星DNA位点,三种群牦牛有较高的基因杂合度,野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为0.47、0.71和0.67,说明在微卫星位点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用微卫星DNA标记能充分揭示牦牛群体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5.
研究首次对野耗牛的精液品质,精子超微结构、精液精子酶活力等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精子密度大,每毫升精液含精子21.3亿,精子存活时间长,0~4℃存活57小时,解冻后37℃条件下存活12小时;抗力系数144000解冻后精子畸形率和顶体完整率分为9.17%和87.53%,精液移动粘度为1 269厘泊,总氮量143.7 mg/100 ml;精子头短尾长,和家牦牛及黄牛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精子透明质酸酶活力极显著高于家牦牛,LDH活力比家牦牛高48%.由于以上特点的综合作用,公野牦牛具有高繁殖力,家牦牛,冻配受胎率达88.9%;与普通牛种(黄牛)反杂交冻配受胎率达71.85%.  相似文献   
6.
<正> 在采用多年生放牧地的更新技术——翻耕法时,为了破坏草皮层,必须采用大马力机械。可是在降雨量多的日本,这将引起斜坡草地土壤流失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介绍福岛县畜收试验场沼夙分场关于免耕法的进一步试验清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牦牛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总结了我国牦牛科技的发展.总体而言,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解放前、解放后到文革、1978~1995、1995年至今.在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召开了四届国际牦牛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国际牦牛信息中心和全国牦牛品种协会(筹),是中国牦牛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最快的时期.过去几十年,在品种资源、杂交改良、繁殖技术、野牦牛驯化及利用、牦牛育种,生物学特性、营养与饲料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牦牛的科学技术发展走在了世界最前列.今后应重点推广牦牛品种改良、营养调控、畜产品加工、草地生产系统优化等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经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野×家杂交F1代牛选择后,横交固定使牦牛复壮的新技术,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家牦牛的活重、体质、生长发育速度、产肉量和抗逆性,而且后代在体型外貌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从4群542头适繁母牦牛,29头成年公牦牛共571头组成的育种核心群(F1×F1横交群)所生的671头母牦牛、515头公牦牛共1186头一世代牦牛中进行了初生、0.5岁和1.5岁三个阶段强度分群鉴定和淘汰选择,获得18月龄理想型横交牛609头,其中特、一级公牦牛70头,特、一、二级母牦牛539头.公、母牦牛的留种率分别为13.65%和80.32%.为进一步加快新品群牦牛向肉、乳兼用方向的育种进程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利用种间杂交优势生产犏牛是牦牛产区的一项重要商品生产。过去用于生产犏牛的父本都是用土种黄公牛,所产犏牛尽管比牦牛生产性能高得多,但体格较小,产奶量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犏牛的经济价值,50—60年代从内地引进培育品种公牛,生产了一批体格大、产奶量高、育肥快的改良犏牛,但由于良种公牛小适应于高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