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选用平均体质量为(2.34±0.05)g的幼鱼960尾,随机分为8个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饲喂精氨酸/赖氨酸为2.19/2.61(Ⅰ,对照组)、1.74/2.08(Ⅱ)、1.75/3.02(Ⅲ)、2.63/2.08(Ⅳ)、2.64/3.12(Ⅴ)、3.07/2.61(Ⅵ)、2.19/3.65(Ⅶ)、3.08/3.65(Ⅷ)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为期70d的生长试验和消化试验,并测定消化道组织消化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3.07/2.61试验组鱼的质量增加及质量增加率最大,除与2.64/3.12组差异不显著外,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1.74/2.08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各组肝、肠胰蛋白酶活性2.19/2.61组最高,显著高于3.07/2.61~3.08/3.65组(P0.05);胃蛋白酶活性1.74/2.08~2.63/2.08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肠脂肪酶活性3.08/3.65组最高,显著高于2.19/2.61~1.75/3.02组(P0.05);肠淀粉酶活性2.64/3.12、3.07/2.61、2.19/3.65组显著高于1.74/2.08、1.75/3.02组(P0.05)。(3)各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能量消化率分别为62.02%~76.51%、84.06%~91.42%、85.22%~94.10%、68.15%~80.99%;精氨酸、赖氨酸及总氨基酸消化率在84.83%~95.01%、91.97%~96.66%和92.80%~96.97%。饲料精氨酸/赖氨酸不同配比会影响全雄黄颡鱼生长及消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小麦苗期性状与耐低氮性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小麦苗期性状与耐低氮性的遗传相关性,利用24份小麦品种,采用水培的方法,在低氮(0.4mol/L)和正常氮(4mmol/L)条件下,测定四叶期株高(PH)、根长(RL)和根条数(RN)等23个氮效率相关指标,利用各指标耐低氮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D),通过系统聚类筛选耐低氮品种;同时联合分析氮效率相关性状遗传相关系数与遗传力确定育种中间接选择性状指标。结果表明:1)24个小麦品种被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低氮敏感型三类;其中耐低氮型品种包括长武89(1)3-4、安85中124-1、单R8093、平阳348和昌乐5号;低氮敏感型包括旱选12、白齐麦、烟农19号、陕225-9、晋麦33和中大91-品9;其余13个品种属于中间型。2)低氮胁迫条件下(分蘖数)TN、(叶宽)LW、(根鲜重)RFW、(茎叶鲜重)SFW、(植株总鲜重)PFW、(茎叶氮素积累量)SNA、(植株氮素积累量)PNA与耐低氮性综合评价值(D)之间的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及表型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正常氮处理下(叶面积)LA和(茎叶干重)SDW与D值之间的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及表型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在育种过程中,低氮条件下选择LW、RFW和PFW等性状;而正常供氮条件下选择LA、(植株总干重)PDW和(根氮素积累量)RNA等性状可以对小麦耐低氮性的选择取得较好的效果,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雨养和灌溉2种水分条件下,观测小麦旱选10号/鲁麦14 DH群体花后不同时期旗叶的功能绿叶面积(GLAD)和主茎绿叶数(GLNMS),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小麦旗叶最大衰老速率(MRS)、衰老起始时间(Ts)、达到最大衰老速率的时间(TMRS)、衰老终止时间(To)、最大衰老速率时GLAD的百分比(PGMS)、花后0 d到旗叶保持3/4绿叶面积的天数(75%G)、花后0 d到旗叶保持1/4绿叶面积的天数(25%G)和75%G与25%G之间的天数(50%G);成熟后测定单株产量(YPP)和千粒质量(TKW),然后进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种水分条件下,DAA22(花后22 d),DAA25(花后25 d),DAA28(花后28 d)和DAA31(花后31 d)的旗叶GLAD均与DAA20(花后20 d),DAA22和DAA30(花后30 d)的GLNMS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MRS呈极显著负相关,与Ts,To,PGMS,TMRS,75%G,50%G和25%G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GLNMS在开花后的不同时期与Ts,To,TMRS,75%G和25%G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50%G和PGMS的相关性不显著;DAA20,DAA25和DAA30的GLNMS与MRS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干旱胁迫条件下,DAA16(花后16 d),DAA19(花后19 d),DAA22,DAA25,DAA28的GLAD以及灌溉条件下DAA16,DAA19,DAA22的GLAD均与千粒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灌浆中期的GLAD对千粒质量影响较大。2种水分条件下,单株产量和千粒质量与50%G和Ts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MRS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Ts与MRS是影响小麦产量的2个最主要的特征性状。育种实践中应该选育衰老起始晚、功能绿叶面积大、衰老缓慢即最大衰老速率较小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精氨酸(Arg)与赖氨酸(Lys)配比(Arg/Lys)对全雄黄颡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氨基酸沉积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34±0.05)g的全雄黄颡鱼幼鱼960尾,随机分成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饲喂Arg/Lys为2.19/2.61(%/%,下同;Ⅰ组,作为对照组)、1.74/2.08(Ⅱ组)、1.75/3.02(Ⅲ组)、2.63/2.08(Ⅳ组)、2.64/3.12(Ⅴ组)、3.07/2.61(Ⅵ组)、2.19/3.65(Ⅶ组)、3.08/3.65(Ⅷ组)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为期10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1)全雄黄颡鱼的末重、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在Arg/Lys为3.07/2.61(Ⅵ组)时达到最大,除增重率与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及末重、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Ⅳ、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于蛋白质效率、成活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以Ⅱ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全鱼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则表现为Ⅵ组最高,且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肌肉水分含量以Ⅶ组最高,且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3)全雄黄颡鱼Lys、缬氨酸(Val)沉积率与饲料Arg/Lys比值呈线性关系,并随着Arg/Lys比值的增大而增加;而全雄黄颡鱼Arg、苏氨酸(Thr)、蛋氨酸(Met)、苯丙氨酸(Phe)、亮氨酸(Leu)、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沉积率与饲料Arg/Lys比值呈二次回归关系,当Arg/Lys比值分别为0.98、1.16、1.17、1.02、1.28、1.11、1.24时,Arg、Thr、Met、Phe、Leu、His、Ile沉积率达到最大值。4)饲料Arg/Lys对血清中各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与白球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饲料Arg/Lys对全雄黄颡鱼的生长性能、体组成及氨基酸沉积率均有影响,本试验中,全雄黄颡鱼饲料中适宜的Arg/Lys为3.07/2.6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