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玉米种植制度下旱地红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明确产量变化驱动因素,可为该区耕地质量培育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支持。以1986年设置的旱地红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新鲜猪粪(OM)、化肥和新鲜猪粪配施(NPKM)4个处理,探索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玉米成熟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NPKM处理在春玉米和秋玉米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大团聚体(>250μm)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pH、有机碳(SOC)、速效氮(AN)、有效磷(AP)及速效钾(AK)等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春玉米和秋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6.1倍和15.1倍。与CK处理相比,NP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在春玉米和秋玉米成熟期分别提高了1.13%和2.49%,pH则分别降低0.22和0.48个单位。与NPK处理相比,OM和NPKM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2.5%和3.2%,MWD分别增加了20.9%和43.6%,pH分别提高了1...  相似文献   
2.
播种量和施肥对丘陵红壤区裸燕麦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西丘陵红壤区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和施肥对裸燕麦品种白燕8号和坝莜6号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个品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播种量和施肥对燕麦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白燕8号和坝莜6号在播种量75 kg/hm2、基肥施复合肥525 kg/hm2、追肥施尿素和氯化钾各60 kg/hm2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利用植物用低温等离子体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理诱活、诱抗效果,开辟茶园绿色、安全、高产技术新途径,本研究以喷清水为对照,设置了喷施300倍、600倍、900倍、1 200倍4种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茶叶生理生化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喷施植物用低温等离子制剂可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10.1%~21.3%,提高茶青产量8.74%~41.73%,可使鲜叶茶多酚含量降低3.79%~6.28%、氨基酸含量提高0.17%~0.46%。研究还得出喷施600倍为茶园应用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究生物黑炭对茶园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寻找对土壤改良效果好、能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的最佳生物黑炭施用量,指导茶农科学改良酸化土壤,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采用田间试验,设置0t/hm~2(CK)、15t/hm~2、30t/hm~2、60t/hm~2、90t/hm~25个不同处理,研究生物黑炭施用量对酸化茶园土壤交换性酸、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不同用量的生物黑炭处理:0~20cm土层土壤pH值提高0.25~1.62个单位,交换性酸降低1.15~4.83 cmol/kg;20~40cm土层土壤pH值提高0.04~0.38个单位,交换性酸降低0.01~3.1 cmol/kg。当生物黑炭施用量大于等于15 t/hm~2时,各处理氨基酸均与不施用生物黑炭(CK)差异性显著(P0.05);当生物黑炭施用量大于等于30 t/hm~2时,酚氨比较不施用生物黑炭(CK)显著降低(P0.05)。百芽重增加2.05%~16.77%,发芽密度增加4.33%~9.45%,但与CK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产量与对照相比,增幅-5.29%~14.45%。综上试验结果认为,施用30 t/hm~2的生物黑炭能够有效改善茶园土壤酸化情况,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还田方式下白三叶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以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寻求绿肥最佳的还田方式,为白三叶在茶园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依据。采用尼龙网袋法,在茶园模拟白三叶在翻压(T1)、割覆(T2)和自然枯死(T3)3种还田方式下的腐解特征和氮、磷、钾、碳等养分释放规律,并同时进行小区试验分析茶园间作白三叶3种不同还田方式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间作白三叶3种还田方式下在160 d后的累积腐解率为73.4%~89.8%,快慢表现为T1> T2> T3,其中T1和T2处理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T1处理:0~10 d为快速期,10~160 d为缓慢期,T2处理:0~20 d为快速期,20~160 d为缓慢期,而T3处理腐解时间滞后,从第40天开始腐解,后期保持较快的腐解速率;养分释放率和释放量表现为T1>T2、T3,氮、磷、钾、碳4种养分释放都较彻底,其中钾释放最彻底,氮、磷次之,碳最少,在160 d后钾、氮、磷、碳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5.1%~99.7%,75.3%~95.6%,86.4%~93.9%,69.5%~91.6%;白三叶还田后能提高夏秋茶产量,夏...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5年设置的旱地红壤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投入试验,选取旋耕(R)、浅翻耕(S)、深翻耕(D)3个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单施化肥(NM)、化肥和新鲜猪粪配施(PM)、化肥和粉碎水稻秸秆配施(CS)、化肥和新鲜肥田萝卜配施(GS)4个有机物投入种类为副处理,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投入对旱地红壤耕层水稳性团聚体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连续5 a不同耕作与有机物投入试验结果表明:(1)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发生改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大团聚体含量(R0.25)显著提高,浅翻耕和肥田萝卜(SGS)措施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效果较好。(2)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投入协同提高了土壤SOC含量,0~15 cm土层提高了4.52%~20.80%,15~30 cm土层提高了13.05%~20.96%。(3)花生产量提高了10.91%~40.07%,以浅翻耕和肥田萝卜措施(SGS)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产量与表层土壤SOC含量、MWD极显著正相关,与R0.25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