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技术规范是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可降解农膜及环保型生物降解膜增效剂的研究,GC01B706 01,2001~2003)部分研究内容,针对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域特点,并在总结了玉米覆可降解膜栽培试验与示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的。覆可降解膜种植玉米可解决覆非降解膜种植玉米给土  相似文献   
2.
2 0 0 0~ 2 0 0 2年对进口和国产可降解农膜在玉米上进行了应用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参试的可降解农膜均能降解 ,降解快慢与光照时间长短、温度高低及降解母料含量多少有关。光照时间长、温度高、降解母料含量高降解较快 ,反之则慢 ,可降解农膜降解后地表无残留 ,无污染 ,对下茬作物无影响 ,增温保湿作用明显。玉米覆可降解农膜比不覆膜单产提高 7.3%~ 30 .0 %。  相似文献   
3.
降低寒地玉米子粒水分的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3年的研究,降低寒地玉米子粒水分的有效措施:一是选择优良品种适区种植。二是农艺技术:催芽播种,增施钾肥,适时早播,大垄双行及扒皮、割晒、去顶,成熟后站秆晾晒等。各单项技术使用可以降低子粒水分0.6~6.1个百分点,综合农艺措施可以降低子粒水分4~9个百分点。上述研究为寒地玉米高产低含水率配套技术形成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垦麦2号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小麦育种室以垦红14号为母本、抗92y07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运用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2009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为中早熟中筋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抗旱能力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豆覆可降解膜应用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技术规范是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可降解农膜及环保型生物降解膜增效剂的研究,GC018706—01,2001~2003)部分研究内容,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域特点并在总结了大豆覆可降解膜栽培试验与示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覆可降解膜种植大豆可解决覆非降解膜种植大豆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在气候正常年份,按该技术规范实施,覆可降解膜比不覆膜增产15%~35%,大豆品质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该规范适用于黑龙江省大豆栽培种植地区。  相似文献   
6.
玉米子粒水分与品种性状相关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主要分析了玉米收获前(吐丝后60 d)子粒水分与品种生育日数、百粒重、轴粗、穗粗等性状的相关性及脱水速度与粒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子粒水分相关程度的顺序是生育日数>轴粗>百粒重>穗粗。齿型品种脱水速度快于硬粒型品种。因此在解决“水苞米”问题时,首要考虑的是选用合适熟期的品种;其次熟期相近的品种,要选穗轴较细、粒重偏低的品种,这样有利于降低子粒水分,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饲用高粱品种鉴选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合垦区种植的饲用高粱品种,健宝和甘露2号不但鲜重、干物质、营养产量高,而且不倒伏,利于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8.
垦鉴麦5号小麦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小麦育种室以垦红14号为母本、垦九3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代应用系谱法经南繁北育,于2000年决选出稳定品系,编号为垦00-09.  相似文献   
9.
垦麦1号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小麦育种室以垦红14号为母本、抗92y07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运用混合系谱方法选育而成。2008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为中早熟中筋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抗旱能力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饲用高粱不同品种及刈割次数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用高粱具有再生性,刈割后再生速度快的特性。2008年在饲用高梁的生长期内,通过对不同的饲用高梁品种进行刈割试验,探讨与产量的关系,来指导生产,为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