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2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家禽育种技术的进步,优良品种蛋鸡的生产性能越来越高,以海兰褐为例,17周龄标准体重从原来的1480克降低到1400克,饲料消耗从6.0千克减少到5.62千克,但产蛋性能并没有降低。随着蛋鸡标准体重的降低,在生产中维持需要的营养随之减少,从而可有效降低料蛋比,节约饲料成本,但同时机体抵抗外界应激的能力有所下降。近年来鸡病的不断出现与鸡群健康状况有关,很多研究表明通过营养与环境的调控来改善机体  相似文献   
2.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又称毛细管电泳(CE),是20世纪末发展的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技术,是经典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物,是继高效液相色谱(HPLC)之后又一重大进展。它使分析科学进入纳米水平,为小体积样品分析提供可能,适合于从无机离子到有机、从核电离子到中性分子的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3.
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对于研究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机理、肠上皮细胞间信号传导、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及转化、肠道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难度较大,能成功建立单克隆肠上皮细胞系的报道较少。结合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规律,选择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最佳时期和分离方法,建立稳定传代的小肠上皮细胞系,对于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霉菌毒素是家禽健康和生产的一个主要威胁,由于这些毒素具有特殊的化学特性,要建立从饲料原料中清除毒素的控制体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减少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需从以下两方面人手:一是降低霉菌毒素污染动物饲料的风险及水平.二是降低饲料中残留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通过组织块培养法进行胎鼠原代细胞培养,采用刮除法和相差消化及相差贴壁法对细胞进行纯化,用0.05%的胰蛋白酶进行消化传代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了原代分离培养、传代、纯化及鉴定。结果表明:组织块培养法得到了小鼠生长状况良好的细胞,经过纯化,得到了较纯的小肠上皮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得到的细胞为小鼠上皮细胞。用组织块培养可以分离纯化出增殖能力较强的上皮细胞,并能进行传代纯化,通过免疫组化鉴定,证明分离出的小鼠IEC为阳性,即为小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随着酒精产量的不断增加,其副产品干酒糟高蛋白DDGS作为玉米替代物在畜禽饲料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选用pGEM-SV40 T质粒经XhoI单阵切获得SV40 T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pcDNA3. 0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DNA3.0-SV40T,为建立永生化细胞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经醉切鉴定证实,SV40T基因片段已经成功播入载体中.构建的SV40病毒T杭原重组质粒为利用SV4oT杭原进行真核细胞研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分子工具。  相似文献   
8.
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是用玉米生产酒精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其营养的分析值大约是玉米分析值的3倍。纤维是残留在DDGS中众多养分的一种。日粮纤维是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的总和,而木质素在哺乳动物的小肠中不能消化,但在肠道后端中可以被部分或全部分解。  相似文献   
9.
选取3只体重33 kg左右,安装瘤胃左静脉、肠系膜静脉插管的徐淮白山羊,研究不同植物源性蛋白质日粮对山羊瘤胃左静脉和肠系膜静脉氨基酸及小肽吸收的影响.试验采用4×3不完全拉丁方设计,选用豆粕、棉籽粕、菜籽粕、玉米酒糟四种不同植物源性蛋白质日粮,按13%粗蛋白质水平配制单一蛋白质源日粮(精粗比3:7).试验结果表明:瘤胃左静脉游离氨基酸(fluid amino acid,FAA)和肽氨基酸(pcptide amino acid,PAA)总浓度以豆粕组最高,吸收进入瘤胃左静脉FAA中含量较高的是谷氨酸和精氨酸,PAA中含量较高的是苯丙氨酸,肠系膜静脉FAA和PAA总浓度以玉米酒糟组最高,吸收进入肠系膜静脉FAA中含量较高的是丝氨酸和亮氨酸,PAA中含量较高的是丝氨酸、精氨酸、缬氨酸.  相似文献   
10.
解决鸡群受霉菌毒素危害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防止其对饲料的污染,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霉菌毒素的危害可能无法完全消除,但是通过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可将其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