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羊的巴贝斯虫(Babesia)未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甘肃某地自然感染发病绵羊的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一种大型的巴贝斯虫(Babesia)。虫体形态具多形性,有双梨籽形、单梨籽形、圆环形、棒状、不规则形、逗点形和三叶形。典型双梨籽形虫体的大小为1.8~2.5μm×0.9~1.8μm,平均(2.21±0.12)μm×(1.17±0.18)μm。个别红细胞中寄生有4个或8个虫体。该虫种特征性的形态是三叶形。它是相连的双梨籽形虫体两尖端的核质延伸(出芽),并生出原生质,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梨籽形虫体,与母体共同排列形成三叶形的。该虫种可引起绵羊严重发病和死亡。本研究对自然感染发病羊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羊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该虫种的形态大小和致病力,与莫氏巴贝斯虫(B.motasi)和粗糙巴贝斯虫(B.crassa)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甘肃陇东地区自然发病羊,混合感染有小型和大型两种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被鉴定为绵羊巴贝斯虫(Babesia ovis),另一种大型巴贝斯虫(B.sp.)尚难确定其分类地位.本文报告绵羊巴贝斯虫单一种的分离及其繁殖特性观察.用自然感染小尾寒羊混合种(以大型虫体为主)含虫血,由颈部皮下接种702号除脾山羊,在接种后第11天的血液涂片中查到了典型的大型双梨籽形虫体,第14天的血片中也见到了绵羊巴贝斯虫.这两种虫  相似文献   
3.
将实验室培育的“清洁”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饥饿成虫,饲喂在人工感染驽巴贝斯虫(Babesiacabaili)的驴体上,俟雌虫饱血脱落后,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培育箱中产卵孵化;再将次代幼虫和若虫饲喂在健康驴体上,待饱血脱落后仍置培育箱中蜕化。观察了各发育阶段蜱的血淋巴、肠管、唾液腺以及卵内驽巴贝斯虫的发育形态。在饱血雌虫的血淋巴中发现2种不同类型的裂殖体,即大裂殖体和小裂殖体。成熟的游离大裂殖子大小为(5.0~16.0)μm×(2.0~4.5)μm,平均9.85μm×3.Oμm;小裂殖子的大小约1.2μm×0.5μm。在肠管中见到红细胞性虫体和直径4.0~6.μm的球形体。在卵巢中观察到梭形、球形体及梨籽形小裂殖子。卵内发育的驽巴贝斯虫呈多形性:卵圆形、圆形、椭圆形、梭形、梨籽形、棍棒形、逗点形、半月形以及难以形容的奇形古怪的形态。次代幼虫、饥饿若虫、饱血若虫和饥饿成虫的血淋巴及肠管中所见到的都是小裂殖子(幼虫的肠管中也见到大裂殖子),唾液腺中都有子孢子存在。  相似文献   
4.
原始虫株分离自中国甘肃中部地区自然感染带虫牛体(白启等,1995),经接种健康除脾牛大量繁殖后,活虫种保藏在中国兽医原虫资源库。试验用动物均为1~2岁健康除脾黄牛。供试蜱有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长角血蜱(Heamaphysalis longicornis)、青海血蜱(H.qinghaiensis)、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均系本实验室培育繁殖的清洁蜱。蜱的感染和传播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