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近年来,四川蚕业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实现了稳步发展。2019年我省桑园面积达220万亩(14万hm^2),养蚕225万张,产茧8.8万t,蚕茧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根据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的近三年全国桑蚕干茧和生丝质量公正检验报告,四川茧丝质量指标为全国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2.
宁南县是如何推广小蚕共育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露芸 《四川蚕业》2009,37(2):23-24
<正>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交由具有充足的蚕屋设备和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养蚕专业户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三龄或四龄再分发给蚕农饲养大蚕的一种科学  相似文献   
3.
四川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情况与趋势,调查组对全省具有代表性的15个蚕种场及15个蚕桑基地县2006-2010年5年间蚕病发生情况,尤其是微粒子病发生、防治情况进行了普查。根据对微粒子孢子的季节性分布、区域性分布、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情况以及蚕沙处理、野外昆虫微孢子虫检出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四川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4.
武胜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武胜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栽桑养蚕条件,发种、产茧曾名列全省前茅,年发种最高峰达24万余张,产茧500余千克。2009年全年发种5.56万张,产茧189万千克,蚕茧收入3500万左右,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目标。在加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蚕业作为武胜县的特色农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我们总结了主要经验和做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蚕桑产品推陈出新不断,除传统茧丝产品作为纺织工业原料外,蚕桑综合开发已涉足到食品、保健品、饲料、家纺、化工、建材等领域。产业链条延伸所产生的效益带动了生产布局调整,各种加工企业应运而生。蚕桑产品在丰富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给产品质量监管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为此,2013年开展了全省蚕桑产品质量安全调研,涉及产品、标准、品牌、质量监管等内容。1四川蚕桑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相似文献   
6.
从表现桑椹菌核病病症的桑树病果中分离到一株优势真菌菌株,菌株在PDA平板上培养的菌落外观特征与在染病桑椹(病果)小核果间菌丝发育形成的菌核病菌类似,均出现黑色菌丝团,但新分离株的黑色菌丝团不形成菌核。通过对菌株r DNA ITS 583 bp片段序列(Gen Bank登录号:KT824639)的PCR检测,并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拟茎点霉(Phomopsis sp.SC1104)。该菌株的致病性试验表明,桑树花期受感染后,在桑椹即将成熟时表现出病理特征,病果整个或者部分呈白色,在病果的小果间出现不规则的黑色菌丝团,并能从病果中重复分离和检测到相同的病菌。试验分析显示Phomopsis sp.SC1104菌株可感染桑椹致病,推测该菌株或作为潜伏性病原菌在桑椹菌核病的大面积暴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食用蚕桑产品种类繁多,桑叶、桑椹以及家蚕的幼虫、蛹蛾等都可直接食用或加工为食品食用.但除蚕蛹油外的家蚕加工食品,目前尚未列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类别中.根据国家相继出台的强制性食品通用标准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2014《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14880-2012《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和GB 29921-2013《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等,参照该系列标准中相关食品的要求,我们对食用桑叶、桑叶茶、桑叶粉、鲜桑椹、桑椹干、桑果酱、桑果汁、桑椹醋、桑椹酒、桑枝食用菌、蚕蛹油等食品的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和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等进行了对接解读,为食用蚕桑产品的生产、消费、管理者提供技术指导与帮助,共同促进蚕桑产业发展和维护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8.
马露芸  冯拥军  张学清  吴钢 《四川蚕业》2009,37(4):52-52,56
<正>在2009年春季杂交率检验中,我们发现一个异常情况:某蚕种场2008年春制越年春用蚕种871×872的一个批次,按照《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327-1997》抽样、催青、收蚁、饲养至4龄第3天进行杂交率调查,样本蚕出现普通斑蚕(花  相似文献   
9.
试验探讨了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性与孢子表面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转主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后孢子形态变为细长,分离纯化感染前和感染后的孢子表面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发现形态变异株出现了34 kD和67 kD的差异带,在相同条带17、30、47、77和114 kD表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33 kD和43 kD条带表达量没有差异。孢子表面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微孢子虫感染适应性有关,而33 kD和43 kD可能是微孢子虫共有的保守蛋白。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蚕桑生产服务时, 听到最多的、也是广大蚕农最关心的就是蚕病.常言道:"养蚕要高产,防病是关键".目前农村养蚕中,蚕病的发生是影响蚕茧产、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在无病或少病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提高茧质和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