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7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代化草坪草卷生产农艺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草坪生产现状受诸多条件制约,至今仍停留在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栽培技术突破少、建坪速度慢、养护管理差的初级开发阶段,极不适应现代化的绿化要求,目前世界上先进的草皮生产最终商品为草坪草卷(Sod),利用这种成坪的规格化草卷直接铺设裸地,简捷便利,且成坪速度较种子直播、分植移栽、植生带等方法快。生产草坪草卷无疑是现代化与专业化的方向,天津农垦系统三年(1994—1996)中积累了草坪草卷的生产技术经验,为社会绿化提供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营养液条件下油酸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油酸水平对黄瓜幼苗生长的直接影响。与对照相比,生物量和生理指标等表明,油酸10μL/L水平对黄瓜生长几乎没有负面影响,而油酸水平为100,500,1000μL/L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其中,1000μL/L水平中黄瓜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试验还表明,油酸对黄瓜幼苗没有表现出直接的生长刺激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平茬对灌丛群落草本植物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平茬、一年平茬1次和一年平茬2次共3种处理,分析了平茬前后群落特征与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平茬相比,两种平茬处理下群落内禾本科植物密度均显著增加,平茬第二年禾本科生物量显著高于未平茬处理;平茬后两年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平茬次数增加均有增加趋势,且一年平茬2次处理时,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未平茬处理;草本群落总生物量随平茬次数增加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平茬后植被C、N含量、C/N比无显著变化,但植被N/P比显著增加。可见,平茬处理改变了小叶锦鸡儿群落的结构特征,提高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禾本科植物的密度,有助于典型草原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4.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4份来自内蒙古中东部草原的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Roshev.)、大针茅(S.grandis P.Smirn.)和克氏针茅(S.krylovii Roshev.)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筛选出16个引物,扩增出223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84条,多态性比率为82.51%。结果表明:14份材料呈现出明显的种间相似性,同一种针茅首先聚在一起;每一种针茅都获得了其特有的RAPD条带。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理种群大针茅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内蒙古地区主要建群种大针茅对环境的适应特性,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选取5个大针茅分布的典型区域,分析了5个大针茅种群植株生理生化特征的差异以及这些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除叶绿素a/b外,其他生理生化性状在种群间均差异显著;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多数性状随环境的变化趋势是不一致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大针茅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等指标对环境敏感,能够反映环境间的差异,其中,叶绿素含量能够反映植株的生长状态,而丙二醛含量能反映环境的干旱程度;保护酶系统对植株受胁迫的反应与植株的生长状态有关;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同一种群内存在“互补”现象。本研究为更加深入地认识大针茅的适应机制和策略提供了科学数据和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灌丛的繁殖倾向、克隆生长特性及分株特征,研究荒漠锦鸡儿的繁殖特点并探讨其适应干旱荒漠环境的机制。结果表明:荒漠区荒漠锦鸡儿既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又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且无性繁殖所占的比例(95.8%)明显高于有性繁殖(4.2%)。荒漠锦鸡儿由根萌蘖产生无性系分株,其克隆生长构型为游击型。综合分析认为,荒漠锦鸡儿通过游击型克隆繁殖和发达的根系适应荒漠区的干旱贫瘠环境,使其成为荒漠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采用混土的方法研究了除草剂单嘧磺隆对4个谷子品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的4个品种敏感性不同,98481最不敏感,安4004最敏感。在25~50μg·kg-1处理后,植株在早期(8d)生长受到轻微影响,随后就完全恢复甚至超过对照。同时还测定了谷子生长90d以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纤维素分解能力、脱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单嘧磺隆处理后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细菌数量略有下降(最高剂量除外);土壤转化酶活性接近或超过未处理土壤;土壤脲酶活性也有变化,效应与单嘧磺隆浓度有关;单嘧磺隆促进了土壤纤维素分解能力,抑制了脱氢酶活性,其效应与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区选取5个克氏针茅分布的典型样地,并测定了这5个克氏针茅种群的若干抗旱生理指标.结果显示:(1)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5个克氏针茅种群表现为中间低一两侧高的分布模式,而游离氨基酸则表现为中间高一两侧低的分布模式.(2)来源于生境条件最湿润的西乌珠穆沁旗种群克氏针茅的丙二醛含量最低,但来源于生境条件最干旱的苏尼特左旗种群的丙二醛含量并不是最高.(3)SOD、POD、CAT 三种保护酶活性在种群间的变化并无规律可循,但存阿巴嘎旗种群这三种酶活性都是最高的.(4)多数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这些指标所得到的种群间的聚类关系不能反映克氏针茅所处生境相似性及种群间的地理距离.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选取有代表性的退化大针茅—糙隐子草群落,设置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即放牧不刈割、无牧无刈割围封禁牧、无牧一次刈割围封禁牧.经过8年不同的管理后,采用样方法对群落物种组成、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进行实地调查,并计算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同时,测定群落内主要植物种的净光合速率、叶片N含量、比叶面积等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与放牧不刈割管理相比,在两种围封禁牧管理下,群落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以及多年生禾草占总地上部生物量的比例均增加,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提高,群落内主要物种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群落优势种由糙隐子草过渡为大针茅,已具有明显的典型草原特征;但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群落内主要物种的净光合速率、叶片N含量和比叶面积等功能性状无一致变化趋势,植株高度也无显著差异.(2)无牧一次刈割管理方式下的群落内物种数高于另外两种管理方式.综上所述,对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大针茅退化草原来讲,实施无牧一次刈割围封禁牧管理有利于退化群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单嘧磺隆对土壤呼吸脱氢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单嘧磺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脱氢酶活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嘧磺隆的影响随单嘧磺隆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而异,田间推荐剂量下单嘧磺隆对土壤呼吸强度、土壤脱氢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持续不良影响。低浓度单嘧磺隆(<0.8μg·g-1)在试验初期轻微刺激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刺激作用消失;高浓度单嘧磺隆(>4.0μg·g-1)在试验初期显著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对土壤呼吸强度的抑制率最高为26.55%,培养12d以后抑制作用消失,土壤呼吸强度恢复到对照水平。极高浓度单嘧磺隆(25μg·g-1)显著抑制土壤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在25d试验周期内抑制率分别为5.53%~51.72%和16.06%~21.76%。田间推荐剂量单嘧磺隆(0.025μg·g-1)对土壤转化酶有短暂的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为20.23%,对脱氢酶没有明显影响。0.25和2.5μg·g-1单嘧磺隆在试验不同时期对土壤酶活性有轻微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第8d时,单嘧磺隆显著抑制土壤转化酶活性,且抑制作用和单嘧磺隆浓度表现出正相关(r=0.95),试验结束时单嘧磺隆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