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6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大豆高光效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36份秋大豆种质资源种植在浙江省农科院试验地上,在大豆生长的结荚期(R4)测定它们倒3节主茎上叶子的光合速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考查田间农艺性状,成熟期收获后进行经济性状考种.通过分析单叶光合速率与农艺性状、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结荚期的单叶光合速率与单株粒重、单株总荚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单叶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并筛选出鄞县黄豆、九月老鼠豆、短荚矮脚黄、青豆、青皮豆、撒豆等6份高光效种质资源,为今后高光效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航天诱变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航天诱变选育新品种浙鲜9号与其亲本台湾75在生育期、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浙鲜9号播种至采收生育期比亲本短2 d,株高矮7 cm,鲜百荚重高6.1 g,鲜百粒重低2.2 g,青荚色比亲本淡,两年区域试验平均鲜荚产量较亲本显著增加9.4%。浙鲜9号不仅保留了亲本口感甜糯的优良品质,而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有大幅度提高。利用60对核心SSR引物对二者进行分析,在Satt184、Satt197、Sat-213等10个标记间发现多态性位点,引物多态性率为16.7%,Sat-213为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Rsc15相关分子标记,这从分子水平证实了浙鲜9号抗性的改良。采用100个SNP标记对二者进行分析,有5个SNP标记在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浙鲜9号与亲本主要特征特性和DNA分子标记的对比研究均充分证明了航天诱变育种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菜用大豆‘浙鲜豆5号'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鲜豆5号'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好的优良特性.在2006-2007年国家鲜食大豆区试中,平均鲜荚产量804.3 kg·667m-2,比对照‘AGS292'增产6.2%.每500 g标准荚数为177个,标准荚率为70.3%,新鲜籽粒淀粉含量3.56%,可溶性总糖含量3.06%,口感柔软、香甜,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从播种至青荚采收平均约90d.较AGS292长约6d.根据国家区试结果,该品种适宜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作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4.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鲜豆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鲜豆4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菜用大豆品种,有限结荚类型,株高30~35 cm,株型紧凑,主茎节数9.7个,分枝数1.8个,叶片卵圆形,中等大小,灰毛、紫花,单株荚数30个左右,多粒荚率69.3 %,成熟种子黄皮,子叶黄色,脐色黄,百粒鲜质量约60 g,百粒干质量30.1 g。从播种至采收青荚约81 d(天),一般鲜荚产量700 kg·(667 m2)-1左右,适宜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海南等地作春播栽培。  相似文献   
5.
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浙秋豆2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浙秋豆2号的高产高效栽培,选择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两个因素,布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浙秋豆2号各个生育阶段的历期都有减少,全生育期明显缩短。迟播是浙秋豆2号株高变矮、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种植密度对这些性状的影响不明显。分析表明,在本试验的设计范围内,早播密植能够极显著地提高浙秋豆2号的产量。通过对不同密植程度种植的浙秋豆2号的冠层下光强规律的观察分析表明,在密植栽培条件下,浙秋豆2号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遮荫程度较高,冠层的透射率降低,对于提高浙秋豆2号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产量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种皮色不仅是一个形态标记,还是一种重要的进化性状,与大豆商品性、营养价值以及抗性关系密切。本研究以黄色种皮大豆品系BMY及其褐色种皮衍生品系BMZ为亲本,从F2群体中分别挑选出黄色种皮和褐色种皮的植株各9株,构建了两个极端性状混合池DNA文库,借助SLAF-seq和BSA技术,挖掘大豆种皮色性状相关候选基因。对于26121个高质量SNP位点,利用SNP-index方法和ED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获得8个与目标性状紧密关联的候选区域,分别位于第5、11、12、19和20染色体,包含620个编码基因。对这620个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注释,NR、Swiss-Prot、GO、KEGG和COG数据库分别注释到600、518、533、133和256个基因,其中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4个,分别为Glyma05g005600、Glyma05g009700、Glyma12g006100和Glyma12g047300。候选区域内编码基因的深度注释有助于功能基因的进一步分离,为大豆种皮色性状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肌醇-3-磷酸合成酶(MIPS)基因是植酸合成代谢途径中重要的功能基因.本研究以两个大豆低植酸突变体Gm-lpa-TW-1、Gm-lpa-ZC-2以及其野生型亲本台湾75和浙春3号为材料,分析了MIPS1基因在其根、茎、叶、花和发育种子中转录水平上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在大豆发育的种子中MIPS1基因的表达表现为由弱到强再逐渐减弱的表达特性,在开花后22d的种子内,基因的表达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弱.突变体Gm-lpa-TW-l和野生型亲本台湾75的根、茎、叶和花中MIPS1基因的表达均较弱,但突变体Gm-lpa-TW-1的表达量略高于野生型亲本.与野生型亲本相比较,在开花后的22d,突变体Gm-1pa-TW-l发育种子中MIPS1基因的表达峰极显著的降低,仅为野生型的25%左右,而且在整个种子发育期间MIPS1基因的表达均较弱.突变体Gm-lpa-ZC-2和浙春3号的根、茎、叶和花中MIPS1基因的表达较弱,突变型和野生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种子发育的各个时期突变体Gm-lpa-ZC-2的表达量显著的高于野生型亲本浙春3号.在两个低植酸突变体发育的种子中MIPS1基因的表达与野生型亲本相比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明基因突变对MIPS1基因的表达均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在Gm-lpa-TW-1中表现为MIPS1基因表达的下调,而Gm-lpa-ZC-2中则表现为上调.  相似文献   
8.
浙鲜豆6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育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2009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豆2009003),表现熟期中等,鲜荚产量高,耐肥抗倒等特点。其栽培技术为适期抢晴播种、合理密植、科学用肥、及时采收等。  相似文献   
9.
秋大豆浙秋豆3号播种期与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早播稀植可以显著提高单株实粒数,在早播情况下,即使密植对每荚实粒数的影响也不明显,早播稀植能极显著或显著地提高单株粒重;迟播密植,会对百粒重产生严重影响。适期早播密植能够极显著地提高浙秋豆3号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Moraiolo等5个油橄榄品种为试材,在浙江温州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Moraiolo 6~8年生树平均单株产量21.97 kg,同龄的Frantoio平均单株产量12.57 kg,产量分别居5个参试品种前两位,田间表现树势强健、营养生长旺盛、结果早、坐果率较高,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其他3个品种,显示出对试验所在地的农业气候条件良好的适应性,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价值。而其余3个品种Leccino,Pendolino和Maurino经济性状表现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