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近年来,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较快,虽然沼气池给建设户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如果管理技术不到位,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气,也就不能发挥沼气池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加强户用沼气池的越冬管理.  相似文献   
2.
1防日灼 套袋苹果发生日灼主要原因是袋内果面温度过高.导致温度过高的因素有三点:袋质量差,放水口小或不全,内外空气不能交换,导致袋内温度上升过高.套袋方法不规范,纸面紧贴果面,局部温度上升过高.枝轴单轴延伸,背上无小枝组,使果实处于完全裸光状态(针对自由纺锤形树体).  相似文献   
3.
刘敏钦 《现代农业科技》2014,(6):213-213,216
萧县是安徽省的农业大县,对其进行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从萧县基本概况、秸秆资源调查方式、调查数据分析与结果、秸秆资源评价等方面对萧县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调查并评价,以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县拥有沼气池5000余口,省柴灶20余万台,几年来,共推广沼液浸种5000公顷,沼液养猪25万头。使广大农民尝到了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的甜头,提高了对生态家园建设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生态家园建设使人们对沼气认识的传统观念发生  相似文献   
5.
沼气不仅是替代煤气、天然气的节能新能源,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农村农牧业、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粪便、垃圾等制造出高效能源,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该文从沼气生成原理、沼气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沼气使用的意义等方面对沼气的利用及其意义进行介绍,以期促进沼气在广大农村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沼气不仅是替代煤气、天然气的节能新能源,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农村农牧业、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粪便、垃圾等制造出高效能源,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与破坏。该文从沼气生成原理、沼气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沼气使用的意义等方面对沼气的利用及其意义进行介绍,以期促进沼气在广大农村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执行,人们逐渐开始重视能源的利用效率。秸秆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在我国产量十分丰富,将其进行重复利用生成新的能源,将会成为未来秸秆资源的主要应用方向。现阶段,最为常见的秸秆应用技术为秸秆气化技术,即将秸秆进行充分或不充分燃烧生成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来产生新的能源。基于此,介绍了秸秆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发展该项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资源短缺等问题,且农业污染现象严重,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农业主要是将农业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沼气发酵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最佳途径和中心环节,可以将废物转化为农业用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对沼气及其发酵物在生态农业中的综合利用效益及具体利用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要搞好果树根外追肥,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浓度浓度适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喷施浓度高时,不但无益反而会产生肥害,常用肥料种类和适宜的浓度是:尿素0.3%~0.5%,硫酸铵0.1%~0.3%,腐熟人粪尿5%~10%,氯化钾0.3%,草木灰浸出液1%~6%,硫酸钾0.5%~0.1%,磷酸二氢钾0.2%,硫酸铵0.3%~0.5%,过磷酸钙浸出液1%~3%,硼砂0.2%~0.4%,硫酸亚铁0.2%~0.4%,硫酸镁0.2%~0.3%,硫酸锌0.1%~0.4%.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较快,虽然沼气池给建设户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如果管理技术不到位,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气,也就不能发挥沼气池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加强户用沼气池的越冬管理。1防寒的时间每年的深秋,由于降温快,应及时做好防寒工作。一般在立冬前后,就必需达到完全防寒的程度。2防寒的办法首先,切断冻土层,减少热胀冷缩对池体的拉力。在池体的周围挖1个40~60厘米宽、1.5米深的环形沟,填入过筛的粗煤灰渣、锯末屑或豆叶、树叶等物。这样既可防止冻土层低温对池体的影响,又能避免池体的热量向外扩散,池温在一般情况下可保持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