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明确吡虫啉连续处理对不同世代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24±1)℃、光周期L∶D=16∶8条件下,采用浸叶法,研究了0.2 mg/L浓度的吡虫啉处理蚕豆叶片饲喂红、绿色型豌豆蚜对豌豆蚜连续3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的连续处理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两种色型豌豆蚜寿命逐渐缩短、产蚜量逐渐下降、产蚜期逐渐缩短,但不同世代间各若蚜期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观察草地贪夜蛾幼虫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取食选择率和取食量,测定了供试玉米品种的9种化学物质含量,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对6个玉米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及其与玉米叶片中营养物质、次生物质、水分、叶绿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对6个玉米品种的取食选择率和取食量具有显著差异,最喜欢取食特用玉米白甜糯,最不喜欢取食普...  相似文献   
4.
刘同先  丁伟  沈佐锐  杨忠岐  许永玉  李洪连  原雪峰  马德英  文才艺  董金皋  刘芳  邱宝利  王源超  张正光  黄丽丽  黄国华  操海群  潘月敏  韩强  黄金光  刘会香  刘怀  侯有明  王宗华  刘长仲  缪卫国  刘国坤  郭永霞  罗朝喜  梁广文  曾玲  李华平  顾爱星  左豫虎  李向东  张大羽  吴元华  段玉玺  尹建  潘洪玉  钟国华  张跃进  赵中华  陈根强  林晓民  张友军  万方浩  高希武  李世东  褚栋  赵洪海  梁文星  王森山  张世泽  李俊凯  谭辉华  王文明  周洪友  赵思峰  王兰  芦光新  崔汝强  李会平  尚巧霞  赵晓燕 《植物医生》2021,(3):1-6
1952年以前我国涉农高校设有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学科与专业,没有"植物保护"这一名称.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因学习和借鉴原苏联的教育体系而引入并设立"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目前我国至少有62所高校设有"植物保护"学科和本、专科专业.无论从专业名称、专业侧重或专业理念上看,"植物保护"都远远不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使大气CO2浓度升高,这不但加速全球变暖,还将影响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存和分布,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为探明CO2浓度升高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虫口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叶片内化学物质的影响,明确CO2浓度升高和蚜虫密度在紫花苜蓿生理生化中的作用,试验在CO2光照培养箱内设置380 μL·L-1(对照)、550 μL·L-1和750 μL·L-1 3个CO2浓度培育苜蓿幼苗并接入10日龄成蚜10头·株-1、20头·株-1、30头·株-1,并以0头·株-1作为空白对照,1周后测定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随CO2浓度升高,蚜虫密度为30头·株-1时紫花苜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淀粉含量均上升,在750 μL·L-1 CO2浓度下分别比CK上升11.62倍、0.49倍和0.24倍;黄酮、总酚和简单酚含量也显著上升。随蚜虫危害程度加重,同一CO2浓度下紫花苜蓿淀粉、简单酚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高CO2浓度蚜虫密度为30头·株-1时比0头·株-1时可溶性糖、总酚以及单宁含量上升1.66倍、1.49 mg·g-1和1.09 mg·g-1,差异均显著(P<0.05)。说明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植物更易于适应CO2浓度升高的变化,从而在受到刺吸胁迫后增强自身诱导抗虫性以抵御害虫为害。  相似文献   
6.
白银市污水灌溉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白银市污水灌溉区与沿黄灌区农田土壤进行调查测定,分析了污水灌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表明污水灌溉区农田Cr、Cu、Pb、Zn、Cd、As、Hg、F等有害物质已严重超标,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并对污水灌溉控制和污染土质改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白龙江沙滩公益林保护区地表甲虫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研究,为保护区生态恢复的抚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在林区内选择修枝、割灌、间伐及对照4个不同抚育措施的人工云杉林地,采用巴氏罐诱法进行诱集地表甲虫,对其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采集甲虫标本543号,隶属17科.其中步甲科个体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3.89%,是该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隐翅虫科次之,占32.23%,球蕈甲科的个体数量占10.31%.大多数科的物种数在不同抚育措施没有显著差异,而步甲科、隐翅虫科等在不同抚育措施下分布有显著差异.间伐区甲虫个体数量最多,与修枝区、割灌区及对照区差异极显著(P0.01).未经过抚育措施的对照区甲虫个体数量最少,多样性最低,种类贫乏,物种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指数在修枝区最高,与间伐区、割灌区差异不显著,与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物种丰富度在间伐区最高,与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但与修枝区、割灌区差异不显著.【结论】保护区内地表甲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不同抚育措施密切相关,在对保护区进行生态恢复时,采取合理有效的间伐抚育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该地区地表甲虫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传统的White trap法、Lowtek培养法、液体和固体培养4种方法繁殖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1)]和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Sc-2)],测定和计算了线虫的产量、质量和成本。试验结果显示,4种方法培养对线虫侵染力和存活率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2种线虫从高到低的顺序为:White trap法>Lowtek法>固体培养>液体培养;产量最高的是固体培养法,其次是液体培养法,Lowtek法最低;繁殖成本从低到高的顺序为:Lowtek法<固体培养  相似文献   
9.
两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龟纹瓢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二者间的矛盾,掌握药剂对龟纹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利用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对龟纹瓢虫的LC_(25)和对豌豆蚜的LC_(25)分别处理2种昆虫,测定了2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龟纹瓢虫捕食豌豆蚜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龟纹瓢虫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没有发生变化,仍是典型的Holling-Ⅱ型,但模型的各项参数发生了改变。高效氯氰菊酯直接处理龟纹瓢虫,对其捕食能力抑制最强;龟纹瓢虫捕食吡虫啉处理后的豌豆蚜,对其捕食能力抑制最弱。龟纹瓢虫以2种方式受药后,瞬时攻击率a下降,最大为0.860 4,最小为0.782 3,相对于对照组(CK)下降5.21%~15.78%;处理猎物的时间T_h延长,最长为0.017 6 d,最短为0.013 7 d,相对于CK延长16.10%~49.15%;最大理论捕食量下降,最大为73.09头,最小为56.74头,相对于CK下降14.00%~33.24%;药剂处理18h后,捕食速率均显著(P0.05)低于同时间下的对照,18h时最大为1.67头/h,最小为1.56头/h,相对于同时间时的CK降低13.04%~18.84%,24 h后最大为1.66头/h,最小为1.46头/h,为同时间下CK的9.14%~20.00%。因此,不论龟纹瓢虫以何种方式受药,都不利于其捕食豌豆蚜。其中,高效氯氰菊酯直接作用于龟纹瓢虫时负面影响最大,但不改变其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阿尔蚜茧蜂(Aphidius ervi Haliday)对寄主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龄期的寄生偏好及其后代适合度特征,在24℃下进行了阿尔蚜茧蜂对不同龄期豌豆蚜的寄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豌豆蚜被寄生时的龄期大小对阿尔蚜茧蜂的寄生和后代适合度有显著影响(P0.05)。阿尔蚜茧蜂能寄生各发育期豌豆蚜,但对2龄若蚜的寄生率最高(56.67%),其次为1龄若蚜(30.67%),而对4龄若蚜和成蚜的寄生率最低;寄生低龄蚜虫的后代蜂羽化率显著高于寄生高龄若蚜和成蚜。阿尔蚜茧蜂寄生1龄若蚜后,僵蚜出现历期最长(9.47 d),后代蜂羽化历期也最长(5.51 d),随着被寄生时寄主龄期的增大,僵蚜出现历期和后代蜂羽化历期都逐渐缩短;后代蜂发育历期在寄生1龄若蚜时最长(14.85 d),而寄生成蚜时最短(7.87 d)。后代蜂雌性比例在寄生1龄若蚜时最低(24.52%),而寄生成蚜时最高(57.33%),且后代蜂体型随寄主龄期(体型)增大而增大。寄主龄期(体型)与阿尔蚜茧蜂后代适合度呈正相关。因此,从后代适合度的角度,阿尔蚜茧蜂偏好选择龄期(体型)大的寄主寄生,但取得较高的后代适合度的代价是降低其寄生率。说明寄主龄期(体型)大小对阿尔蚜茧蜂的寄生选择及其后代适合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