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3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4种微生物药剂对水稻主要害虫开展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适于应急防控的微生物药剂。结果表明,80亿孢子·mL-1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7.2×104亿g·hm-2和400亿孢子·g-1球孢白僵菌18×104亿g·hm-2对稻飞虱有较好防效;30亿PIB·mL-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2.25×104亿g·hm-2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2.
酸模叶蓼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模叶蓼是大豆田的恶性杂草,严重危害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为明确酸模叶蓼在大豆田中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在大田条件下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拟合函数关系模型的方法,研究了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酸模叶蓼的竞争干扰下,大豆单株荚数,产量均随酸模叶蓼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株高没有显著变化。线性函数模型y=-0.443x+39.453(R2=0.962,F=75.887,P=0.003)能较好地拟合酸模叶蓼对大豆单株荚数的影响;二次曲线函数模型y=0.702x~2-54.395x+3027.810(R~2=0.972,F=34.843,P=0.028)能较好地拟合大豆产量与酸模叶蓼密度之间的关系,对数函数y=16.131lnx-23.458(R2=0.911,F=20.532,P=0.045)能较好的拟合大豆产量损失与酸模叶蓼密度之间的关系。大豆田酸模叶蓼人工拔除的经济阈值为10.22株/m2,使用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80%阔草清水分散粒剂、95%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防除的经济阈值分别为4.75、5.03、5.25株/m~2。酸模叶蓼对大豆产量有明显影响,通过对经济阈值分析,在大豆田化学除草剂防治酸模叶蓼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3.
明确温度与米蛾成虫生殖和卵发育的关系并进行模式化表达,为人工智能规模化繁育米蛾及利用其卵进行天敌昆虫的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在室内5个恒温条件下(15℃、20℃、25℃、30℃、35℃)测定米蛾卵的发育历期、孵化进度、孵化率及成虫产卵量、产卵动态、寿命等。结果显示,米蛾卵在15℃条件下停滞发育(不能孵化),在20~35℃的温度范围内,卵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卵的发育速率总体趋势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V=0.25/[1+exp(5.06-0.24t)](R=0.9993,F=358.06,P=0.0373),孵化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二项式关系模型y=1/[0.0144+526644.37exp(-t)](R=0.9471,F=26.14,P=0.0145),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米蛾成虫单雌产卵量有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米蛾单雌产卵量(y)与温度(t)的关系符合二项式模型y=-2.38t2+128.42t-1383.58(R=0.9941,F=84.28,P=0.0117),成虫寿命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米蛾雌虫产卵适宜温度范围是25~30℃,最适温度为26.98℃,卵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温度为26.90℃。  相似文献   
4.
对10种农作物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出较大差异。调查并研究了农田生态系中不同作物构成水平对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农田生态系中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与作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而均匀度与作物构成则无显著相关。在某一作物构成水平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大小的顺序为H′中>H′害>H′天。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舟蛾科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吉林省舟蛾科昆虫44属,共计71种,其中6个属的7个种:糙内斑舟蛾Ptrachitso(Oberthtir)、明白颈异齿舟蛾A.sikkima leucodera(Staudinger)、细羽齿舟蛾P.kuwayamae(Matsumura)、绚羽齿舟蛾P.saturata(Walker)、暗大齿舟蛾T.coreana(Matsumura)、歧怪舟蛾H.kishidai Nakamura、杨谷舟蛾G.japonica(WileInan)为吉林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长春地区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春地区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具有很高的物种丰富度,物种数多达220种,分别隶属于2纲、15目、110科。其中天敌103种、害虫66种、中性昆虫51种。运用有序样本最优分割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群落时间格局进行了研究。最优分割将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发展期、鼎盛期和衰退期,结合群落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等群落特征值对最优分割结果进行了解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证实各亚群在节肢动物群落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不同作用,中性昆虫与害虫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上的互补,而天敌对害虫有明显的跟随现象,各类群在维持群落稳定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解析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结构抗虫性机制,明确其量化指标,对160份东北中部春大豆品种的豆荚表观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从中筛选出41个单因子结构特征梯度品种,分别进行大豆食心虫成虫对不同品种荚毛指标的产卵选择性试验和初孵幼虫对不同品种荚皮层钻蛀试验。结果表明:160个品种荚毛密度、荚毛长度、荚皮表皮角质层、皮下厚壁细胞层、中果皮细胞层、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的频次分布分别呈现一定规律性。荚毛密度与单荚落卵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荚毛密度越大,豆荚落卵量越多,符合逻辑斯蒂方程y单荚卵量=6.22/[1+exp(3.17-0.88x荚毛密度)];荚毛长度与单荚落卵量呈显著负相关,符合二次曲线方程y单荚卵量=-23.98+27.82x荚毛长度-6.89x2荚毛长度,当荚毛长度大于2.00mm时,随着荚毛长度增加而落卵量减少。表皮角质层和皮下厚壁细胞层厚度与初孵幼虫入荚率之间相关不显著,而中果皮细胞层和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与初孵幼虫入荚率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符合指数函数曲线方程z入荚率=142.94exp(-0.70x中果皮),逻辑斯蒂方程z入荚率=103.64/[1+exp(-5.28+20.29x内壁)],表明大豆品种荚皮中果皮细胞层和内壁细胞组织层越厚,抗虫性越强。该结果可为选育大豆抗食心虫品种及评价品种抗虫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海绵、粉笔、玉米芯3种材料为载体,进行了DDVP熏蒸防治大豆食心虫成虫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载体中,以海绵效果最好,玉米芯次之,粉笔最差。同时,针对DDVP熏蒸防治大豆食心虫成虫的有效距离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DDVP熏蒸防治大豆食心虫成虫的有效距离为2.6m(36h内靶标死亡率100%),田间有效防治的载体单元投放量不能少于25个/667m2。风对DDVP熏蒸效果有影响,但在大面积应用时,风的影响可被多点的传递效应所抵消。  相似文献   
9.
本文初步报道了吉林省蜻蜒30种,隶属于蜒科(Aeschnidae)、箭蜒科(Gomphidae)、大蜻科(Macromidae)、伪蜻科(Corduliidae)、蜻科(Libellulidae)、色科(Agriidae)、科(Co-enagriidae)、丝科(Lestidae)等8科、20属。并记录了每种错蜻蜒已知的地理分布和猎物。  相似文献   
10.
斑缘豆粉蝶多型现象及生活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斑缘豆粉蝶成虫的多型现象及其全虫态的形态特征,将斑缘豆粉蝶成虫分为黑缘型、普通型、橙色型、黄色型、淡色型等5个型。详细描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同时报道了斑缘豆粉蝶的豆粉蝶的发生时期,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