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采用美国巴德公司锥形网塞及成型补片对78例成年人腹股沟疝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的理想的疝修补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多趾畸形,多位于第1或第5跖骨上。但位于足跟部极罕见,现将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儿男性,6  相似文献   
3.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对特定条件下生物体内所有内源性小分子代 谢物进行全面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质谱和核磁共振系统的不断更新迭代推进了代谢组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其中质谱技术因其能同时检测出数千个生物流体、细胞和组织中的代谢物,且所需前处理步骤简单,已发展为 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开发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方法也因此成为过去 10 年代谢组学 研究的热点领域。对基于 GC-MS 和 LC-MS 的代谢组学数据预处理、代谢组学数据统计分析、代谢途径富集分析, 以及未知代谢物鉴定 4 个方向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详细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策略和分析软件;并重 点综述了包括基于数据库、分子网络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等未知代谢物鉴定的前沿方法,最后展望了基于质谱 的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已知生化反应和分子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再整合代谢物合成的遗传位点 等信息,有望进一步提高代谢物的鉴定数量和准确度。全面综述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技术,将为开发 新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和挖掘代谢组学数据的生物学意义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太宁栓治疗Ⅰ、Ⅱ度内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太宁栓治疗Ⅰ、Ⅱ度内痔的疗效。方法:对80例Ⅰ、Ⅱ度内痔采用太宁栓剂纳肛,每次1枚,每天2次,连用7d,7d后观察出血、局部不适、分泌物、瘙痒和脱出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7d后,患者的出血、局部不适、分泌物和瘙痒、脱出等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86.0%、84.2%、83.3%、54.3%。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太宁栓对治疗Ⅰ、Ⅱ度内痔有明显疗效,使用简单、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Foley管在先天性脐部疾病手术中的应用吴江,吴绍文,林木生,麦铁江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湛江524001廉江市人民医院外科先天性脐部疾病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如脐肠瘘、脐窦、脐茸、脐尿管瘘等,一般都需手术治疗,常采用梭形或环绕脐部切口。梭形切口较大,...  相似文献   
6.
对溃疡疤痕巨大,超过前壁,与周围组织粘连广泛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在行一期胃大部分切除时,其残端的处理比较困难。我院自1980年至1990年采用修补加Bancroft氏法处理其残端23例,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4例。年龄30~63岁,50岁以上者15例.患者一般情况好,穿孔至手术时间12h内者15例.12~24h者8例。穿孔直径均在1cm内,局部炎症水肿不重,腹腔污染轻,全部病例为十二指肠溃疡疤痕大,超过前壁,与周围粘连广泛者.  相似文献   
7.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给人类和禽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且其对农产品的污染 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控制毒素污染、毒素检测和降解的相关技术研发尤为迫切。目前农产品中真 菌毒素检测和大规模筛查的常用手段是以抗体为核心材料的免疫分析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单克隆 抗体和多克隆 抗体,新兴的纳米抗体具有体积小、易于体外表达、稳定性高等天然优势,因此其在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发中 广受重视。系统总结了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常见真菌 毒素检测相关纳米抗体的研发进展,重点综述抗真菌毒素纳米抗体和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生物发光酶联免疫分析、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免疫测定等不同免疫分析方法中的应用。通过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中纳米抗体的半数抑制率、检测限和线性范围等性能参数,分析基于不同类型纳米抗体的检 测技术的优缺点。探讨新抗体研发难度大、检测毒素种类少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纳米抗体和真菌毒素 结合机制分析、理性设计、定向进化、结合多肽的筛选和设计等前沿技术在纳米抗体设计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以期 为进一步开发基于纳米抗体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丹霞2号’红茶在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5个加工阶段次生代谢产物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线性离子阱质谱系统(LC-Q-LIT-OT-MS)对不同阶段茶叶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在‘丹霞2号’茶叶中共鉴定到124种代谢物,包括22种儿茶素类、19种儿茶素聚合物类和32种黄酮及黄酮糖苷等。多维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在由鲜叶采摘到萎凋、萎凋到揉捻、揉捻到发酵、发酵到干燥的转变中分别涉及162、412、308、126种代谢物的显著变化。其中红茶滋味品质特征成分种类和含量在揉捻和发酵两个阶段变化最为显著。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随着加工过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儿茶素聚合物在揉捻期含量显著升高,随后在发酵和干燥过程中逐渐降低。黄酮类及黄酮糖苷类物质的含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在揉捻或发酵阶段升高最为明显。儿茶素类、儿茶素聚合物、黄酮及其糖苷类的含量与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