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88—1989年对10个平菇品种进行了评选和测试,提出“豫西881”、“苏平1号”、“金顶侧耳”是有希望的。其中广温型品种“豫西881”、“苏平1号”具有产量高、抗杂性强、转潮快等特点,可以提供菇农大量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农业专科学校加强实践技能培训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探讨。主要是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质量,同时要加强专业基本训练,并阐明了专业活动的意义及其主要措施。本文系作者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一部份措施已为其它相近课程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花生锈病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地方流行,已成为世界性的病害。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省也曾迅速蔓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澄清此病在我省的发生情况,我们于1981年到八个地区的十七个县作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县都有发生。淮河以南地区已相当严重,估计减产在1—3成,已超过叶斑病的危害。我们还镜检各县病株,均未发现有冬孢子存在。为了明确我省花生锈病的侵染来源,以期为防治提供依据,我们自1981年起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田间和温室试验的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属15个种中,除波斯小麦对小麦白粉菌表现免疫外,其它14个种均对该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栽培一粒小麦、瓦维洛夫小麦、莫加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感染该菌的情况过去在国内未见有过报道。在试验田中,以上5个种比其他种显得更为感病。本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小麦属的现代分类理论。  相似文献   
5.
目前,甘薯品种对根腐病抗性的鉴定,仍然只能用自然病地栽植来作试验,鉴定一次要费一年时间,还必须到病区去进行。由于自然病地病菌水平分布常不均匀,必须多设重复和对照,否则就会影响试验的准确性,而根腐病的重病地恰巧多属瘠薄的山地、沙地或岗坡地,设置正规的田间试验又有困难。因此,在甘薯品种比较试验和杂交育种工作中,都要求有一种简便的鉴定方法,从减轻育种工作者的工作量,提高鉴定的准确性。本试验就是根据上述需要而提出的,旨在摸索出一种人造病圃的方法,使鉴定工作能快速、准确、不受地点和季节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作者系统研究了金针菇丰产栽培技术措施:通过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本省栽培的7个品种,它们是8901、三明1号,8902、8903,沪金1号,洛金1号,89016,均属浓色菌系,分枝类型为细密型,具有出菇早,分枝多,产量高等特点。其中8901不论在产量和经济性状上都超过全国推广种植的优良菌株三明一号。我省金针菇的适宜播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以10月中下旬播种产量最高。栽培材料除棉籽壳和木屑外,还可用酒糟、豆秆、花生蔓、废棉、玉米芯等,用纯酒糟产量低,加入等量的棉籽壳后,产量明显提高。废棉籽含有较高的水溶性醣和可溶性氮,用来栽培金针菇生物效率可达84.2%;豆秆、花生蔓粉碎后加入10—20%麦夫皮或玉米粉,生物效率最高可达118%。用液体菌种栽培,具有生产周期短,出菇早,经济性状好的特点,比用固体菌种增产13.4%。  相似文献   
7.
8.
在明确了甘薯根腐病主要致病菌之后,1978~80年我们对病菌寄主范围进行了调查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接种试验和重病田杂草和自生作物调查两部分。调查主要是在中牟和新安两县的重病区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从被棉纺厂中弹花清理出的瘪籽、破籽(下称废棉籽),常常被作为废料处理。1986年由洛阳棉纺厂提供这类废棉籽,我们做了栽培平菇试验,生物效率远远超过棉籽壳。一、材料和方法供试菌种为中平10号。培养料为洛阳棉纺厂的废棉籽;以孟县榨油厂的棉籽壳为对照。试验设3个处理:①废棉籽袋栽,每袋(45×20厘米)装料550克;②废棉籽盘栽,每盘(46×30×8厘米)装料1250克;③棉籽壳袋栽(对照),每袋(45×20厘米)装料710克。各处  相似文献   
10.
<正> 七十年代以来,花生锈病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流行.1973年广东的汕头、湛江地区大流行,台湾省于1970年首次发现.以后迅速蔓延,曾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此病在我省也常有发生,为了澄清分布危害情况,于1981-1982年,对全省花生集中产区或地理上有代表性的县进行了调查,并对侵染来源作了初步研究.结果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