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9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极抗枣疯病枣新品种‘星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星光’是从骏枣变异单株中系统选育出的高抗枣疯病新品种。在太行山枣疯病重发区, 将其高接到病树上能正常生长结果。‘星光’果实大(22.9 g) , 制干率高(56.4% ) , 既可直接作为抗病品种进行栽培, 也可用于染病植株和感病品种的高接改造。  相似文献   
2.
赞皇大枣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三倍体赞皇大枣的遗传基础,利用22个多态性引物对赞皇县及周边县区的50个赞皇大枣类型、26个酸枣类型、8个枣品种等3个群体进行了RAPD扩增,共扩增285个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赞皇大枣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8%,小于枣品种群体(66%)和酸枣群体(89%);赞皇大枣群体共扩增出205种带型,而酸枣群体扩增出416种带型;赞皇大枣群体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87,小于枣品种群体(0.181)和酸枣群体(0.254)。说明:赞皇大枣的遗传多样性小于枣品种群体,酸枣群体有较丰富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3.
枣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俊义  侯保林 《果树科学》1998,15(4):354-359
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枣疯病病原及其检测技术,发病规律,传播途径,生理生化和防治等方面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并提出了枣疯病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酸枣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IBA不同浓度、茎段不同类型及刻伤与否等对生根的影响,并以蛭石、土、珍珠岩、沙子等为基本基质进行了移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2MS培养基添加IBA1.0~1.5 mg/L,生根效果最好,平均生根率达83.2%~96.3%;带茎尖茎段的生根率显著高于不带茎尖茎段;茎段基部刻伤处理后较对照生根量明显增加;酸枣带根组培苗适宜的移栽基质为1:1的珍珠岩和土;5月份移栽下地的组培苗,其生长呈现慢-快-慢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枣树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北省枣树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刘孟军周俊义(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保定071001)河北省是全国第一产枣大省,现有枣园14.5万hm2,其中结果面积6.9万hm2,年产鲜枣21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河北省还是全国枣产品出口最多的省...  相似文献   
6.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6-1999年在浙江省富阳市,新昌县等地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明确了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携带和传递松材线虫特性,研究出新型松褐天牛引诱剂(M99),并取得应用预测和防治松褐天牛的显著效果,采用松材线虫早期诊断,病木伐除清理,引诱监测,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扑灭了一个松材线虫病新发生地,建立了6700hm^2的综合防治示范林,总结出包含有八章五十一款的“浙江省松材线虫病工程治理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大豆是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限制大豆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可为东北三省大豆合理布局、防灾避灾以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19年(时段Ⅱ)两个时段,利用调参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大豆潜在种植区各站点气候生产潜力,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大豆冷害和干旱指标,明确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冷害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统计方法,明确限制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结果】(1)与1961—1980年(时段Ⅰ)相比,1981—2019年(时段Ⅱ)大豆潜在种植区增加2.81×106 hm2,占研究区域总土地面积的3.57%;(2)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稳产区面积占比减少,其中高产稳产区面积占潜在种植区内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67%减少到17.11%,高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3.54%增加到15.13%,低产稳产区占比由34.98%增加到38.17%,低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8.58%减小到18.49%;(3)研究时段内,大豆生长季冷害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稳产和高产不稳产区冷害特别是严重冷害发生频次高于低产稳产区以及低产不稳产区;大豆生长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次增加,重旱发生频次减小;(4)大豆产量变化与冷害发生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产量变异性的变化与冷害和干旱发生频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潜在种植区呈北移西扩趋势,可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高产不稳产和低产稳产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区和低产不稳产区面积减少;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低产区较高产区总体低温冷害发生频次高,不稳产区较稳产区干旱发生频次高。但在高产稳产性变化区域,冷害发生频次下降,干旱发生频次上升。总体而言冷害是大豆高产性的主要限制因子,冷害和干旱是大豆产量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李娥  赵锦  叶清  高继卿  杨晓光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8):3847-3859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降水条件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可能影响,为当地春玉米种植品种熟型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5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7年分为2个时间段(1961—1985年和1986—2017年)。基于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2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点1981—2007年玉米生育期的观测资料,分析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条件的变化特征,并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降水条件变化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1)1961—2017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的敏感地带内实际播种期呈提前趋势,成熟期呈推迟趋势,实际生产中品种熟型的调整导致实际生育期延长。(2)敏感区域内春玉米品种熟型的调整,使生育前期(播种—拔节)和后期(开花—成熟)需水量增加,生育中期(拔节—开花)需水量减少;同时,生育前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生育中期和后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3)品种熟型调整后,春玉米生育中期有效降水量满足率最低。(4)品种熟型调整后,气候生产潜力在中晚熟品种调整为晚熟的区域5南部和西部的宽甸和通榆站点呈减小趋势,波动性增加,在特早熟品种调整为早熟的区域1和早熟品种调整为中熟的区域3北部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且波动性降低。【结论】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敏感区域内有效降水量满足率在生育中期和后期降低,气候生产潜力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和南部减小、东部增大且不稳定性高。因此,在敏感区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仍要进一步关注品种熟型的选取,同时在春玉米生育中期和后期,及时进行灌溉补充水分,确保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东方田鼠的生态学观察和防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Büchner)别名沼泽田鼠、远东田鼠、大田鼠,属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田鼠属。分布在东北、内蒙、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南等省。1983年在本区的青铜峡市大坝乡等地发现严重危害林木和农作物,此外在中卫、中宁、吴忠、灵武等县市亦有发生。为了防止其为害,从1983年至1985年我们在青铜峡市大坝乡用人工模拟生境饲养观察的方法,结合野外定点观察及大面积普查,观察了东方田鼠的生态习性并进行了防治试验。一、危害情况据在青铜峡市的调查,东方田鼠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和树木。如1984年9月在大坝乡大坝村四队调查水稻56.7亩,其中受害面积5.1亩,被害率占9%,严重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