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34篇
综合类   46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苏氨酸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活性和增殖的影响,并研究苏氨酸是否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具有调控作用。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苏氨酸(0、0.1、0.5、1.0、5.0、10.0 mmol/L)处理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系IEC-6细胞24 h,用噻唑兰(MTT)法测定IEC-6细胞活性,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IEC-6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IEC-6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各浓度的苏氨酸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IEC-6细胞的活性,0.5 mmol/L苏氨酸处理24 h时IEC-6细胞的活性最高,且与未经苏氨酸处理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苏氨酸均能促进IEC-6细胞的增殖,且在苏氨酸浓度为0.5 mmol/L时促增殖作用最明显。与未经苏氨酸处理的对照组相比,0.1 mmol/L的苏氨酸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的表达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促进了occludin的表达(P 0.05);苏氨酸浓度为0.5、1.0、5.0、10.0 mmol/L时均显著促进上述2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P 0.05),使claudin-3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了1.84、7.08、8.71、3.83倍,occludin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了2.65、2.71、2.82、3.88倍。综上,适宜浓度的苏氨酸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系IEC-6细胞的活性和增殖具有促进作用,且在浓度为0.5 mmol/L时作用最显著,同时促进了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和occlud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3.
土壤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也是极其敏感的。针对贵 州岩溶峡谷地区石漠化导致的土地退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定位监测样地选取在石漠化典型地 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于2012 年7 月至2013 年4 月采用动态气室法(Li鄄8100,USA) 监测了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变化,通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治理前后石漠化程度监测数据分析,定量评价了石漠化对区域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可为定量评价石漠化对土壤 碳汇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区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地的石漠化程度具有很高的关联性, 石漠化程度越高,土壤碳排放量越低,极重度石漠化土地样地土壤碳排放量约为非石漠化的1/2;2)非石漠化土地 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石漠化土地土壤呼吸则不再遵循植物生长的季节顺序发生变化,土壤呼吸随季 节的这种变化规律被打破;3)区域碳排放变化量与石漠化治理效果有关,20052010 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实 施石漠化治理后,区域土壤呼吸产生的碳排放量增加了41 800 t,相当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岩溶区增加了 31郾92 t/ km2 。   相似文献   
4.
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厚度是制约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因子。在贵州省金沙县乌箐河小流域,通过实地调查土壤厚度,结合地统计学和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中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厚度总体呈中等强度空间变异,个别样地属强度变异,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其变异趋势大致为随着坡位的降低而逐渐减小,而土壤厚度随坡位的降低逐渐变厚。坡耕地土壤厚度空间相关性相对较好,存在一定的连续性;荒山和意大利杨树林地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程度均较大,斑块状分布明显。除个别样地可以用高斯模型和球状模型拟合外,其余样地均可用指数模型拟合,且拟合效果较好(R^2≈0.8)。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岩溶高原地区土壤厚度的认识,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合理布局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区,在流域内进行高密度采样的基础上,利用EPIC模型中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方法与地统计学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了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及其空间变异,结合流域土地利用图,运用面积加权平均计算了各土地利用类型下的K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流域K值变化范围为0.2451~0.4623,均值为0.3289,变异系数为0.1295,流域K值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K值总体分布趋势为从流域海拔低处向海拔高处逐渐减小,受人为干扰较多的区域其K值也较高。各土地利用类型下的面积加权平均K值,以果园0.3769最大,油桐0.2607最小,植被类型下的K值均低于除耕地外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大的地类,说明植被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土壤性质,提高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但K值的大小与植被类型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湖南西北部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2004-2008年间坡面径流小区降雨产流产沙的定位观测资料,对流域坡面尺度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评价流域植被恢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灌木林和润楠林具有良好的保水减沙效益,油桐林相对较差,自然植被恢复同样带来良好效益,坡耕地年均产流产沙均为最高,反衬了植被与自然恢复措施较好的水土保持效应。降雨因子中,降雨量P与坡面产流产沙相关性最强,其次是降雨侵蚀力R,最大10 min雨强I10与坡面产流产沙相关性最小,其相关系数不到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降雨因子对产流产沙的影响明显。坡耕地产沙随产流的变化趋势最大,其决定系数R2达到0.7693,灌木林最小,其R2仅为0.425。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植被、地形、土壤相关因子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显著,关联度值均在0.5以上,植被总盖度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均为最大,说明植被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植被恢复仍是该区域今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盐胁迫对桑树幼苗光合生理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以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常用的桑树砧木-1年生实生桑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加盐的方式模拟盐胁迫环境,通过设置1、3、5、7 g·kg.等4个盐分梯度,以不加NaCl(0 g·kg-1)为对照(CK),研究NaCl胁迫对桑树幼苗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g·kg-1NaCl处理对桑树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没有明显影响;而3、5、7 g·kg-1等NaCl处理则对Pn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7g·kg-1等的NaCI处理的影响显著,造成桑树幼苗Pn急剧降低,部分植株受害严重,甚至死亡.此外,1、3 g·kg-1等NaCl处理对桑树幼苗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和胞间CO2浓度(Ci)没有明显影响,而5、7 g·kg-1等NaCl处理则显著提高了桑树幼苗的Ci,降低了Gs、Tr和WUE.盐胁迫对桑树幼苗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具有一定的影响.随NaCl处理浓度增大,初始荧光(Fo)呈下降的趋势,而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NPQ)则先升后降,但处理之间Fo和NPQ变化差异不明显;1、3 g·kg-1等NaCl处理对桑树幼苗的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没有明显影响,而5、7 g·kg-1等NaCl处理则显著降低其Fm、Fv/Fm、Fv/Fo和ΦPSⅡ.  相似文献   
8.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效益补偿现状的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 ,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原则、途径以及补偿标准等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建立 ,不仅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动力和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能源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68,自引:3,他引:68  
能源危机是人类即将面临的巨大挑战,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大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能源植物资源培育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我国能源植物培育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生物燃料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优良的能源植物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工艺及主要设备,在高起点上建立我国能源油料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基地和生物燃料油生产技术体系,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对于我国能源植物资源培育与利用以及培育后备能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0年以来, 我国一些林业学者在总结长期生产和科研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林为主, 抑螺防病"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科学设想, 即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采取以林为主, 生态学、环境学、农学、系统工程学以及流行病学等众多学科结合, 林、农、副、渔等多种经营, 创立融抑螺防病、经济、生态三效一体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 提出了多物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低丘滩地的治理与开发模式以及不同类型的抑螺防病综合治理模式, 形成了以生物为主与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抑螺防病林体系。目前在长江流域湖区5省建立抑螺防病林试验点19个, 试验区面积6万多hm2, 抑螺防病效果十分明显。同时, 林业血防生态工程还兼具湿地保护、促进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有效降低滩地钉螺密度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