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园艺   1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年从10月开始,很多栽培平菇的菇棚里有时会出现零零星星的锯齿菇,有的菇棚占比比较大,笔者从3个方面分析一下原因。1形成锯齿菇的主要原因是菇棚内的湿度太低每年的10月全国大多数地区是干旱少雨季节,很多栽培户忽视了菇棚湿度的管理。在湿度极低的情况下,菇蕾各个叶片的分化生长也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特别是二潮菇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食用菌栽培数量的大幅增加,生产中所发生的病害也呈增加趋势,菇农因此受到很大损失,根据多年的食用菌病害防治经验及研究,针对生产中的要求,我们对新型复配型药物——黄菇一喷灵进行了防效试验,经对平菇的黄腐病、凹斑病、褐腐病、香菇的褐腐病、白灵菇的黄水病、杏鲍菇的黄斑病等防治试验显示:预防效果接近100%,病害防治效果达到88%左右。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平菇因其消费量大、栽培管理相对简单,易被大多数农民尤其初学者所掌握,在整个食用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以山东为例,平菇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43%,可以说,消费者认识食用菌、生产者初次栽培以及集市贸易中的食用菌产品,均是以平菇为主题的。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推广并形成规模化生产以来的20多年里,平菇的栽培管理周期一直维持在3~4个月时间,即除去制种所需时间外,从栽培发菌开始,直至出菇结束,少则100天,多则150天;而其生物学效率(俗称产量)却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变或提高,大多保持在80%~150%,可以说,长时间的栽培管理用工,给平菇生产增加了大量的直接成本,并且后期(2潮)以后的菇品商品价值很低,使得栽培者效益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如何在保持原有生物学效率的基础上,大幅缩减出菇时间、降低生产用工量、并且提高商品菇的质量及其价值?笔者以此为题,参照国内外双孢菇、金针菇工厂化等生产模式,在有关单位协助下,进行了20多个批次试验,取得了基本成熟的“平菇仿工厂化栽培技术模式”,现总结并献给广大菇农朋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