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重点探讨了绿洲乡土聚落形态在水资源约束下所呈现的各种特征。界定了乡土聚落、聚落形态的概念;从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了绿洲聚落变迁与分布的水资源约束分析;以新疆吐鲁番麻扎古村落为例,从聚落选址形态、聚落水平形态、聚落垂直形态、聚落要素形态4个方面,探讨了基于水资源约束下的绿洲乡土聚落形态特征,总结归纳出"缘水而居"、"川...  相似文献   
2.
科学评估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汇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陕西省渭北旱塬区旬邑县为例,基于InVEST和FLUS模型,评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程双重实施背景下的旬邑县2000—203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碳储量及碳汇价值。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旬邑县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县域东侧林地面积持续增长,西南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境内林草覆盖率提升至56.2%,碳储量增加2.11×106 t; 2)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因素设定惯性发展情景、基本农田保护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预计到2030年,此3类发展情景对应的县域碳汇总价值将分别提升至13 179.54、13 190.58和13 279.74万元,地均碳汇经济价值将分别提升至1 411.02元/hm2、1 411.68元/hm2、1 416.78元/hm2。研究结果说明旬邑县碳储量多年变化呈现“东北、东南增加,西南处减少”的分区模式;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因素;预计到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带来的碳汇价...  相似文献   
3.
以和田传统"阿以旺"民居为例,通过对乡土材料资源特性与传统聚落营造关系的解析,揭示和田传统聚落营造中选材、取材、用材方面蕴含的3条营造智慧,即因地取材、便捷用材;广泛选材、简易操作;因材而用、物尽其长;凝练归纳了南疆和田典型的"阿以旺"民居特性、内向性院落、高地基、插坯墙和编笆墙、半开放式连廊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聚落营造模式语言;积极探索乡土材料的改良和应用技术的提升,对乡土材料在未来的新乡土建筑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对不同学科在乡土景观领域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综述性研究,探索低资源建设高效性人工生态系统的途径,具体方法为:围绕农业农田景观及乡村聚落景观两大对象梳理了研究发展历程,横向比较了美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及风景园林学科关于乡土景观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内容的差异,总结出既往研究的两大特征,即纵向观察得出的外部因素对乡土景观研究热点变迁的主导性影响,横向观察得出的多学科交叉互动对乡土景观研究的推动作用。从以上两大特征可以看出,在乡土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体现为高效利用地域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深刻地反映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等物质空间中,体现在不同尺度的乡村聚落景观系统、农田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呈现出不同的物质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具有典型性和模式化特点,值得认真继承与发扬。利用低资源建设高效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即为乡土景观研究的本质问题。从而界定出如下结论:乡土景观的概念为能够充分适应特定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在特殊人地关系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乡村复合生态系统。最终,提出加强深层本质问题与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推进学科领域的多元探索与范式收敛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绿洲研究在建设大西北、开发边疆中具有重大价值,近年来成为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但目前绿洲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却相当薄弱。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文章提出了建立绿洲建筑学的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洲建筑学在填补学科空白、保护绿洲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作为绿洲建筑学研究基础的绿洲人居环境研究现状及其空白。最终,从四方面构建了绿洲建筑学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