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粒径对平菇栽培用玉米芯发酵料代谢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玉米芯粒径对平菇栽培用发酵料中代谢物的影响,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添加不同粒径玉米芯的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结果表明,添加小粒径玉米芯(D50=0.5 cm)和大粒径玉米芯(D50=1.5 cm)的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差异显著。在正离子(POS)和负离子(NEG)模式下分别筛选得到464种和201种差异代谢物,包括芳香族化合物、氨基酸、糖及醇类、脂质、生物碱等。差异代谢物分别富集到90条(POS模式)和94条(NEG模式)代谢通路,差异显著的有2条,分别为源自鸟氨酸、赖氨酸、烟酸生物合成生物碱和组氨酸代谢。说明不同粒径玉米芯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为发酵料栽培平菇原料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平菇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3个平菇栽培菌株和11个野生菌株为材料,通过子实体颜色差异初步分类,采用拮抗法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颜色差异较大的菌株,拮抗试验差异显著;通过拮抗法将54个菌株分为32个差异菌株;通过ITS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将54个菌株聚为2个大类,2个大类遗传关系相对较远、独立进化,最终将54个菌株鉴定为36个差异菌株;拮抗试验结果与ITS序列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第Ⅵ—Ⅸ组有较大差异。因此,拮抗试验结合ITS序列分析法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3.
平菇培养料发酵度快速测定指标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平菇培养料发酵度的判定指标,选用以粉碎玉米芯小粒、中粒和大粒为主要原料配制的平菇培养料,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含水量、pH值和总碳、总氮、水溶性有机碳(DOC)、氨含量以及杂菌抑制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栽培平菇的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3种培养料的pH值先降后升,含水量、总碳含量、C/N和DOC含量降低,氨含量先升后降,总氮升高。发酵结束,小粒DOC含量低于大粒,而氨含量和杂菌抑制物质含量高于大粒。培养料粒径越小,栽培平菇发菌期料温越低、染菌率越低、生物学效率越高。因此,发酵料栽培平菇宜采用小粒的粉碎玉米芯,发酵结束发酵料含水量为60%~67%、pH值为8.0~8.6、DOC(w)以低于12 g·kg-1和氨含量(ρ)为发酵料渗出液中以氨检测试纸条测定值低于1350 mg·L-1为宜。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组成和变化规律,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分析发酵2、4、6、8和10 d时培养料的代谢组数据。结果表明:在正离子(POS)模式下,分别在T2 vs T1、T3 vs T2、T4 vs T3和T5 vs T4中筛选得到331、145、161和115种差异代谢物;在负离子(NEG)模式下,分别筛选得到251、159、106和76种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肽类及其类似物、脂肪酸类、维生素类、苯丙素类和聚酮类物质及其他次级代谢产物。此外,在发酵培养料中还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吲哚-3-乙酸、茉莉酸和赤霉素)和抑菌物质(如绿原酸、抗生素、白藜芦醇)。该研究可为制备质量稳定的发酵培养料和掌握发酵培养料栽培平菇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平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效率,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原生质体产量及单核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响应面模型,优化平菇原生质体制备体系。以平菇菌株黑平16-1为试材,分别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菌丝菌龄(3~6 d)、酶液浓度(0.5%~2.0%)、酶解温度(28~34℃)和酶解时间(3~6 h)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建立各因素与响应值(原生质体产量和单核原生质体再生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原生质体制备及单核原生质体再生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菌龄4 d、酶液浓度1.51%、酶解温度28.3℃、酶解时间3.7 h,在此条件下平菇原生质体产量和单核原生质体再生率分别为(2.25±0.21)×107个·mL~(-1)和(6.80±0.42)%,与模型预测值接近(2.27×107个·mL~(-1)和6.83%),方程拟合度良好,该方法适用于对平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单核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6.
在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瓶栽工厂化生产条件下,开展了平菇子实体不同成熟度采收对平菇鲜菇产量、质量、售价等指标的影响试验,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成熟度达9成~10成时采收,平菇子实体菌盖厚度显著大于成熟度达5成~8成时采收的子实体,成熟度达5成时采收的平菇菌柄长度最小。成熟度达5成时子实体呈黑灰色,且子实体朵形均紧凑、美观,成熟度达10成时子实体色泽变成浅灰白色,呈松散状。成熟度达5成时,单瓶产量为90.68 g,生物学效率仅为39.43%,成熟度达10成时单瓶产量可以达到153.12 g,生物学效率达到66.57%。子实体成熟度达8成时采收,其产值最高,成熟度为5成和10成时其产值较低。  相似文献   
7.
以新鲜香菇子实体为试材,分别采用热风干燥(hot air-drying, 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me freeze-drying, VFD)和热泵除湿辅助干燥(heat pump dehumidifier-drying, HPD)的方法对其进行干燥处理,研究这3种干燥方法对香菇理化性质、质构、复水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以期获得一种合适的香菇干燥方式。结果表明:热泵干燥样品的皱缩率(36.30%)和粉碎度(56.21%)以及蛋白质(249.87 g·kg-1)和多糖(82.57 g·kg-1)含量的保留率均接近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但显著高于热风干燥样品(P<0.05)。复水HPDS质地居于复水HADS和VFDS中间,且复水HPDS和新鲜香菇样品的微观结构基本没有差异。HAD、VFD和HPD所需能耗分别为6.67、2.65 kWh·kg-1和0.85 kWh·kg-1,HPD所需能耗最低。综上,HPD适合大规模香菇干燥,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香菇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是新鲜食用菌质地脆嫩,呼吸作用旺盛,采收后容易发生腐败、褐变、萎蔫等现象,严重影响其食用性和商品价值,因此食用菌采后劣变调控技术的研究广受人们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食用菌采后发生劣变的机理,并对目前食用菌品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以黑平8号平菇菌株为材料,采用工厂化瓶栽生产方法,设置不同出菇温度,通过测定原基形成时间、密集度、色泽,子实体颜色、朵形和菌盖光亮度,采收时间、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指标,比较不同出菇温度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出菇温度越低,原基形成时间越长、颜色越深,子实体朵形越紧凑。随着出菇温度的升高,菌盖光亮度变差,子实体采收时间变短,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下降;最终确定以16℃为黑平8号在工厂化瓶栽条件下的适宜出菇温度。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评价不同香菇品种的营养特征与口感风味,以河南省常规栽培的14个香菇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游离氨基酸,并系统比较了14个香菇品种的游离氨基酸组分比例及呈味特征。结果表明,14个香菇品种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多数含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10.91~20.57 mg/g,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14个香菇品种中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均接近4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接近或大于60%,是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呈味氨基酸中,豫香1号甜味、苦味及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均最高。谷氨酸对香菇风味的影响最大,其味道强度值(TAV)在9.29~20.06。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14个香菇品种被显著分为4类(欧氏距离=2.5),其中,豫香1号综合品质最好,为第1类;农香1号、南山1号和香1024综合品质次之,聚成第2类;香25、香LS、香28、雨花3号、L18、香808、香9608、香931、韩香1号聚成第3类;农香3号综合品质最差,为第4类。该结果较好地反映出香菇不同种质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