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栽培目光温室西瓜一般以冬春茬和秋延迟茬为主,陕西关中地区冬春茬12月上中旬育苗,1月上旬定植,第一茬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收,第二茬5月上中旬采收;秋延迟茬7月下旬至8月上旬育苗,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10月中下旬始收。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鳌(Hemiculter leucisculus)、鲮(Cirrhina cuvier)、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鳜(Sinipercachuatsi)6种不同食性鱼的肝脏、肌肉、心脏、眼、鳃、肾等6种新鲜组织的酯酶(EST)及α-淀粉酶(α-AMY)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不同食性鱼6种组织中均存在EST和α-AMY同工酶的分布,他们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这些鱼中,EST同工酶的种类和表达程度较α-AMY同工酶都占优势;肝脏和肾脏中EST和α-AMY同工酶的活性高于其他组织;EST和α-AMY同工酶在不同食性鱼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EST和α-AMY同工酶的特性分析,可了解并研究鱼类当前的食性状态,进一步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营养源与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自动采集转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自动采集转轮特别适合在小河流及溪流中自动采集小型鱼类,并且选择性小、活体采样、对鱼类无大的损伤、可长期自动运行、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差异与鱼类食性分化之间的关系。通过PCR克隆测序和查询NCBI数据库,获得32种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824 bp序列,并对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进行转录因子和系统发育分析。按不同的营养类型将鱼类分为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通过百分比相似性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转录因子的组成差异以及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存在转录因子种类差异,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差异主要体现在E47、C/EBPalpha、NF-Y和Pax-2,植食性-杂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deltaEF1、MyoD、NF-Y、AREB6和Pax-2,杂食性-肉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GATA-1、SRY、MyoD、HFH-8、AREB6、Pax-2、STAT5A和AP-1。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大体相符,相同食性的鱼类并没有聚为一类。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中与食性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有E47、C/EBPalpha、NF-Y、Pax-2、deltaEF1、MyoD、AREB6、GATA-1、SRY、HFH-8、STAT5A和AP-1;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的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分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旋耕机的正确使用与调整(一)旋耕机在使用前的准备旋耕机在使用前须加足齿轮油,油面应加到二轴轴承盖中间的位置(小箱体5 L左右,中高箱8 L左右,高箱11 L左右),并经常检查中间齿轮箱齿轮油量是否在此平面上,万向节、刀轴两端轴承座注油点应加足黄油,检查并拧紧全部螺栓。(二)旋耕刀的安装方法安装旋耕刀时,安装者应站在旋耕机后方,面对旋耕机前进的方向,使刀  相似文献   
6.
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发生规律与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珠江鱼类补充群体发生规律及资源量状况, 2005-2011年在珠江中下游肇庆江段设置定点采样点, 通过定量弶网连续采集漂流性鱼苗样品, 对珠江中下游鲴亚科(Xenocyprininae)鱼苗补充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珠江中下游鲴亚科鱼苗稳定出现在4~10, 每年持续(183±12) d, 平均出现率为40.1%。在5~8月伴随洪水过程有多个漂流高峰期, 鲴类鱼苗密度与径流之间显著正相关(n=876, P<0.01)2007年鲴类鱼苗密度显著高于2009(P=0.012)2011(P=0.009), 而与其他各年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鲴类鱼苗密度峰值出现时, 白天平均密度高于早上和晚上, 采样期间内整体3个时间段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鲴类鱼苗资源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 长洲水利枢纽可能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建议其通过保证鱼道正常运行和生态调度两种途径减小对珠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连江西牛鱼道运行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道建设被认为是有效缓解水坝阻隔鱼类洄游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鱼道效果监测是评价其功能的重要环节。连江西牛鱼道是广东省第一座建立在水坝主体上的过鱼通道,为了解其运行效果,采用张网法和截堵法,2012年3-8月共6次对西牛鱼道的过鱼效果进行监测。研究表明,西牛鱼道共监测到鱼类3目、8科、30属、38种,以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乐山小鳔鮈(Microphysogobio kiatingensis)、子陵吻鰕虎(Rhinogobit giurinus)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进入鱼道的鱼类呈现昼夜差异,上午集鱼效果要显著优于其他时间段;不同季节集鱼的种类和数量呈现较大差别,3-8月集鱼数量逐渐减少,集鱼种类数以5月最多。与国内外其他鱼道的过鱼效果比较,西牛鱼道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8.
长洲水利枢纽鱼道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道是解决水坝阻隔鱼类上溯的重要途径之一,过鱼效果的监测是其科学运行的重要环节。2011年和2012年4-6月对试运行阶段的长洲水利枢纽鱼道进行了监测采样;共计采集到鱼类30种,主要优势种类为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餐(Hemiculter leuciscl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鳙(Aristichthys mobilis)也有出现;体长60~870mm的个体可以通过鱼道上溯;鱼道中鲢体重达1.5kg,鲤(Cyprinus carpio)、鲶(Schilbe intermedius)体重达到2.8kg,采集到最大规格的种类为鳡(Elopichthys bambusa),体长达870mm,体重7061g。监测数据表明,长洲水利枢纽鱼道具有较好的过鱼功能,但监测中未采集到西江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从不同批次监测到的鱼类种类组成及规格上分析,鱼道运行效果明显受水文变化的影响,其运行及效果监测需要充分考虑水文状况及西江鱼类的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9.
珠江中下游鳡鱼苗的发生及其与水文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珠江中下游地区鳡资源状况, 为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2006年在西江肇庆江段, 通过弶网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珠江中下游鳡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2006年珠江中下游鳡繁殖期跨度105 d, 鳡鱼苗集中出现在5—7月, 占鱼苗总量的0.29%。鳡鱼苗发育至眼黑期至卵黄吸尽期, 体全长(8.89?0.25) mm。鳡鱼苗密度和鱼苗总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表现为晚上密度一般高于白天。鳡鱼苗密度与水温、上游干支流的径流量、水位的相关分析和交互协方差函数分析表明: 鳡鱼苗密度与官良水文站的径流量和水位呈显着相关关系(P<0.05, n=126), 罗定江是影响珠江中下游鳡鱼苗发生的主要河流之一。推测罗定江下游、罗定江口至梧州江段可能为珠江中下游鳡鱼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区域, 该区域鳡鱼产卵规模占珠江中下游鳡鱼苗总量的41.4%。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0月11~14日对连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浮游植物共182种(含变种、变型和未知藻种),其中硅藻最多、占总种数的68.13%,绿藻门次之、占总种数的14.84%,其他门类合占12.09%,未知8种。调查期间,连江浮游植物种群不存在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水域环境质量良好。浮游植物种群密度范围为4.40×104~7.54×104cells/dm3,均值为5.38×104cells/dm3,平面分布上游明显高于下游。连江浮游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占绝对优势的硅藻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