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宽柄芥新品种渝芥1号是从地方品种包包菜的变异单株中,历经6个世代单株自交纯化、定向系统培育而成。该品种熟性晚,叶片及中肋宽大肥厚,加工性状好。最大叶片长70~75cm、宽25~30cm,中肋长35~40cm、宽12~15cm、厚1.1cm左右,单株商品鲜质量2.0~2.5kg,单叶柄肋鲜质量210g左右,单株经济有效叶片数7片以上。一般每667m2商品产量7000kg左右,高产栽培可达8000kg以上。适宜在重庆、四川及云贵地区作酸菜加工原料栽培,也可鲜食。  相似文献   
2.
针对菌核病严重为害抱子芥原原种种株的情况,选用6种化学药剂,研究16种不同处理对菌核病发病率及抱子芥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用药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CK1)相比,不同药剂处理之间,抱子芥原原种菌核病发病率差异显著;Y12处理(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6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菌核病发病率最低(28.36%),抱子芥繁种产量可达9.9 kg/667 m2;Y4处理(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菌核病发病率次低,发病率35.24%,繁种产量6.7 kg/667 m2;建议在抱子芥种株现蕾期、抽薹期和开花期3个关键阶段,于晴天或者阴天各喷施一次药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茎瘤芥涪杂2号种子纯度进行检测,为茎瘤芥及其他杂交种纯度鉴定提供参考,也为加快涪杂2号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方法]以茎瘤芥杂交种涪杂2号、父母本及易混杂植株为试验材料,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改良CTAB法快速提取DNA,进行特异引物筛选及验证,对涪杂2号种子纯度进行快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田间表型鉴定.[结果]从80对SSR特异引物中筛选出6对特异性强的引物,其中引物Na14-G06能清晰地扩增出父、母本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双亲互补,该引物同时可将杂交种中的异源花粉植株分离出,其余5对引物可将机械混杂植株区分开;两对引物联用Na 14-G06+O11 1-H02、Na 14-G06+Na 14-G 10或Na14-G06+O112-D09能较好区分假杂株.利用所筛选引物对涪杂2号杂交种群体进行SSR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种子纯度为95.8%,与田间生物学表现性状检测结果(96.7%)基本一致.[结论]两对引物联用可用于涪杂2号杂交一代种子纯度的快速检测和准确鉴定,SSR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茎瘤芥杂交种子纯度检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从断根嫁接对嫁接工效、秧苗素质、嫁接苗生长等的影响,断根嫁接前、中、后期的环境条件控制、砧木和接穗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了瓜类蔬菜断根嫁接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断根嫁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播期、密度及施N量对3个宽柄芥新品系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18(37),开展了播期、密度及施N量对3个宽柄芥新品系经济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播期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极显著;施N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显著,最优高产处理组合为A2B2C3D1,即在重庆市涪陵区沿长江生态条件下,宽柄芥种植应选择中晚熟新品系DJ、播期为9月6日、种植密度为3500株/667 m2、施纯N量20 kg/667 m2,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父母本不同定植方式对宽柄芥(Brassica juncea var.latipa)杂交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宽柄芥制种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宽柄芥雄性不育系K6A为母本、自交系SGK为父本进行杂交制种,测定不同父母本定植比例(1:2、1:3、1:4和1:5共4个处理)和不同定植密度(株行距)(父本定植密度固定为0.33 cm×0.33 cm,母本定植密度设0.36 m×0.50 m、0.30 m×0.50 m、0.24 m×0.50 m和0.20 m×0.50 m共4个处理)下的杂交制种产量,并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宽柄芥父母本定植比例为1:3时,其杂交种子的千粒重最重,为0.95 g,与父母本定植比例1:4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父母本定植比例为1:4时,其单株杂交种子产量为7.13 g,显著低于父母本定植比例1:2处理(P<0.05,下同);父母本定植比例为1:4时其单位面积杂交种子产量最高(28.02 g/m2),且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父母本定植比例处理(P<0.01,下同).在父本定植密度固定为0.33 cm×0.33 cm的前提下,母本定植密度0.30 m×0.50 m处理的杂交种子千粒重较重,为0.96 g,与其他3个母本定植密度处理差异不显著;其单株杂交种子产量较高,为6.13 g,明显高于母本定植密度0.24 m×0.50 m处理,显著高于母本定植密度0.20 m×0.50 m处理;其单位面积杂交种子产量较高,为37.31 g,极显著高于母本定植密度0.36 m×0.50 m和0.20 m×0.50 m处理,低于母本定植密度0.24 m×0.50 m处理,但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父母本定植比例和定植密度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均是构成单株杂交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其中,在父母本定植比例试验条件下,单株杂交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除全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果粒数呈微弱负相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在父母本定植密度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杂交种子千粒重3个性状均与单株杂交种子产量呈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父母本定植比例和定植密度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杂交种子千粒重对单株杂交种子产量均具有正向响应,其中在父母本定植比例试验条件下,母本的全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粒数对单株杂交种子产量的贡献大于父母本定植密度试验条件.[结论]宽柄芥杂交制种选择父母本定植比例1:4及父本定植密度0.33 cm×0.33 cm和母本定植密度0.30 m×0.50 m时其制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茎瘤芥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的差异,以重庆市生产上常用茎瘤芥品种为材料,对直播栽培条件下不同茎瘤芥品种的产量、矿质元素、品质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茎瘤芥品种小区产量、皮筋含量、菜形指数、瘤茎可溶性糖含量和瘤茎木质素含量等8个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全P、全K、全S、可溶性蛋白、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等...  相似文献   
8.
以茎瘤芥不育系JL154-5A为不育源,宽柄芥优良自交系为转育父本,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的方法选育出4个具有代表性、不育性状稳定、经济性状良好的宽柄芥胞质雄性不育系DJA、K6A、HK-1A、K46A,对不育系的主要特征和农艺性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并用SSR分子标记进行了系统观察鉴定,确证是一批可以利用的宽柄芥优良胞质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9.
以川砧1号南瓜为砧木,川翠1号黄瓜为接穗,采用断根嫁接与插接,研究了嫁接对夏秋黄瓜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的生长过程中,与插接苗、自根苗(CK)相比,断根嫁接苗叶片数较多,主蔓较长,净光合速率较高,结果期间田间死苗率较低,商品瓜总条数和商品瓜总产量较高,说明断根嫁接更适合四川盆地夏秋黄瓜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宽柄芥F1代主要性状优势及其与亲本间的相关性,为宽柄芥杂交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0个宽柄芥杂交组合(F1代)及其亲本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分析其生育期内的9个农艺和经济性状,并对F1代各性状优势指数间及其与亲本相应性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宽柄芥F1代的单株产量和最大叶叶长极显著高于大值亲本值(BP)(P<0.01,下同),最大叶叶宽、中肋长、最大叶叶片数、株高和开展度显著高于BP(P<0.05,下同),但中肋宽和柄肋重与BP无显著差异(P>0.05),单株产量超亲优势主要受最大叶叶长、最大叶叶宽、柄肋重、中肋宽、株高和开展度等性状共同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代的最大叶叶长、最大叶叶宽、中肋长、株高和开展度与母本相应的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中肋宽和单株产量与父本相应的性状呈显著正相关,中肋宽与双亲的中肋宽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中肋长、中肋宽、单株产量和株高与B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最大叶叶长和最大叶叶宽超亲优势与父本和BP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中肋长和开展度超亲优势与BP呈显著负相关,株高超亲优势与父本、BP和双亲差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单株产量超亲优势受BP的负向影响明显.[结论]宽柄芥F1代的农艺和经济性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通过优势育种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