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链孢粘帚霉HL-1-1对核盘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菌寄生菌链孢粘帚霉HL - 1 - 1菌株对核盘菌 (Scherotiniasclerotiorum)的抑菌作用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 :菌株HL - 1 - 1对核盘菌的菌丝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并能寄生菌核 ,使菌核腐烂。HL - 1 - 1在含 2 0 %马铃薯 ,0 .3%蛋白胨的培养基上培养 ,pH值为 6,温度为 2 8℃ ,摇床转速为 2 0 0r/min时 ,其产生的孢子最多 ,而且对核盘菌的菌落生长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
3.
生防细菌BMY-1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滤纸片培养法测定细菌BMY-1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等11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MY-1菌株对供试病原菌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平板对峙培养法中,BMY-1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宽度分别达到15.0 mm,14.0 mm,13.0mm。滤纸片培养法中,BMY-1菌液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带宽度为8.0 mm。BMY-1菌液及其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辣椒疫霉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BMY-1菌液处理后,孢子萌发率分别为0.97%和1.00%,而对照萌发率为分别为96!29%和93.04%。  相似文献   
4.
粘帚霉不同菌株发酵液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测定了8个粘帚霉Gliocladium spp.菌株的发酵液对3种重要土传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核盘菌Sclerotima sclerotiorum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HL-1-1、SH-1-1和SS-1-1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分别达83.48%、81.65%和78.68%,3个菌株之间差异不显著;SDT-lO-1的抑菌作用最小,抑菌率仅为23.24%。热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液121℃处理30min,病原菌生长正常,抑菌作用消失;发酵液经60℃处理后供试菌株的抑菌效果明显,但效果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正> 国槐,是华北地区园林绿化主要树种之一,但国槐尺蠖为害严重,其生长受到影响。因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国槐尺蠖对一般农药产生抗药性。而Bt乳剂作为一种新型农药,对昆虫既具有很好的杀伤力,又不会使其产生抗药性。Bt乳剂(HD-1)(系苏云金杆菌微生物农药类)的活性成为分为孢子和伴孢晶体,对昆虫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使昆虫消化道发生病变而死亡。Bt乳剂对鳞翅目的蝴蝶、菜粉蝶等试验报道较多,但对槐尺蠖幼虫试验未见报到。  相似文献   
6.
对河北秦皇岛市发生的八仙花炭疽菌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35℃产孢量最大;菌丝生长最适pH值是6~7,产孢最适pH值是4;光暗交替环境下培养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多。碳源以葡萄糖对菌落发育最好,产孢以蔗糖和麦芽糖最好;氮源以KNO3对菌落发育最好,产孢以蛋白胨和甘氨酸最好。  相似文献   
7.
长枝木霉T8对水稻纹枯病菌拮抗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峙培养表明:长枝木霉T8[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对立枯丝核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系数为1。长枝木霉T8对立枯丝核菌形成明显的拮抗区带,界面处病菌菌丝的细胞质变稀薄、消解或菌丝断裂,病菌菌丝停止生长,同时对立枯丝核菌菌核形成包围,抑制其萌发。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长枝木霉T8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缠绕、细胞质变稀薄、菌丝消解、菌丝断裂或侵入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2,4-D丁酯对离体条件下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sorokinana)的影响Effectof2,4-DAonWheatRootRotFungusinVitro马桂珍,杨文兰,暴增海,白翠玲(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昌黎066600)除草...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冬小麦种子表面粘附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唐山、秦皇岛等5个地区收集45个冬小麦品种(系),通过洗涤检验法和吸水纸培养检验法,在供试的45个冬小麦品种种子表面分离到9个属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的细链格孢菌(Alterndrid tenuis Nees)和小麦链格孢菌(A.triticold Prasada)、丹尼链格孢菌(A.dennisii M.B.Ellis);离蠕孢属的小麦根腐离蠕孢菌9Bipoldris Sorokinidnd Shoem.);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Fusdrtum grdminedrdm)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弯孢霉属(Curvularia);突脐孢属(Exserohilum);德氏霉属的小麦穗氏霉菌(Drechslerd tritici-repentis Shoemaker);茎点霉属的勒韦茎点霉菌(Phomd leveillet Boerema);哈氏霉属的顶孢哈氏霉菌(Hdrzia acremonioides Harz.);侧隔霉属(Pleurophraium)。其中Alternaria分离频率最高,达58.06%,其次是Bipolaris和Fusarium,分别为22.11%和7.44%,对分离得到的各种孢子进行萌发率测定结果表明,离蠕孢属(Bipolaris)孢子萌发率最高,有6种真菌对小麦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对峙培养表明:长枝木霉T8[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对立枯丝核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拮抗系数为1。长枝木霉T8对立枯丝核菌形成明显的拮抗区带,界面处病菌菌丝的细胞质变稀薄、消解或菌丝断裂,病菌菌丝停止生长,同时对立枯丝核菌菌核形成包围,抑制其萌发。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长枝木霉T8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缠绕、细胞质变稀薄、菌丝消解、菌丝断裂或侵入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