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林开武 《食用菌》2002,24(1):34-35
近年来平菇细菌性引起的黄褐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不同程度影响菇体质量和产量 ,轻者减产欠收 ,重则只菇无收。笔者在栽培实践中经三年的观察 ,究其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作了研究 ,摸索了防止该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1 病害症状平菇栽培过程中发生的黄褐斑病 ,都是由假单孢杆菌引起 ,假单孢杆菌在平菇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无论低温、高温季节都可发生病害 ,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水源、虫害、空气、病菇为传播介体。从幼菇期到成熟都有可能发病 ,被染菌后初期菇柄根部或菇盖局部呈微黄色 ,菇体生长缓慢、僵化直至菇体整株被感染 ,成菇菌褶扭曲 ,萎…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平菇细菌性引起的黄褐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程度影响菇体质量和产量,轻者减产欠收,重则只菇无收.笔者在栽培实践中经三年的观察,究其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作了研究,摸索了防止该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药物处理水稻大苗不带土抛秧采用脱根剂(2甲4氯)、矮化剂(多效唑)、促根剂(萘乙酸)等化学药物处理,取代纸筒、塑料软盘等专用设备,且突破了同类研究根盘带土抛植的习惯做法,提高了水稻抛秧技术的实用性。研究表明,该项技术具有立苗快、植伤轻、积累多、分蘖迅速、群体协调、产量提高等生产特点,是抛秧方式与农艺措施有机结合,调动水稻内在生长潜力的完整技术组合,在水稻大苗栽插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开武  朱宏发 《食用菌》2000,22(3):14-15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发展迅速,尤其是平菇栽培面积最大,目前平菇菌株较多,很多栽培者由于选购菌株后季节安排不当,不能发挥菌株的最佳优势,往往出现菌丝满袋长时间不出菇或只能采收2~3潮菇,严重影响总产和栽培者的经济效益。一个优良菌株有它一定的季节适应范围,只有安排在菌株的适应季节范围内才能达到高产优质。根据近年来各地的栽培实践,笔者就一年四季选用的最佳菌株作一介绍,以供菌种推广单位和栽培者正确引购菌种。1春季栽培春季气候变化较大,3~5月经常出现短暂的高温天气,随着自然气温回升,空气相对湿度偏低,气候…  相似文献   
5.
平菇高邮206菌株,于1997年2月6日采自高邮果园一棵枯死梨树根部的野生大平菇,丛重18kg,直径78cm,高46cm,整株共39片菇盖,盖厚4.5cm,平均片重461g,菇体浅灰白色,经组织分离获得纯菌种.同年秋初试和中试栽培,1998年秋在本地区投料800000kg推广栽培,菌株栽培性状优良,产量居历史最高水平.1 基本特征 该菌株抗杂力较强,发菌速度快,15~18天满袋,20天左右现蕾.1~2潮菇以丛生为主,3潮起菇体以单生为多,一般袋头6~7片,菇片较大,直至第6潮菇片与1、2潮菇体相等,菇体整齐,菇肉肥厚,一般盖厚1.5~3cm,菇柄长1~2cm.菇体生长期耐重水,喜恒湿,菇体不黄、不死,菇盖边缘肥厚光滑,韧性较好,运输不碎.成熟时不开裂卷边,孢子释放量少,孢子印白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