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寻找适宜的防治花生蛴螬的药剂及施药方法。[方法]比较了辛硫磷30CS、毒死蜱30CS和吡虫啉10SC这3种不同药剂以及拌种、灌根和穴喷雾3种不同的施药方法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花生的保果效果。[结果]采用穴喷雾法施用毒死蜱30CS防虫效果最好,达87.5%;穴喷雾法对花生的保果效果最好,达71.2%;辛硫磷30CS灌根处理的产量最高,15穴花生产量达931.9 g。[结论]3种药剂均对蛴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穴喷雾处理对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保果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韭菜韭蛆成虫发生动态监测及防治适期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安徽省韭菜韭蛆成虫发生动态,寻找防治最佳时期。该研究以安徽北部亳州市和中部合肥市为监测点,利用黄板诱集监测韭菜韭蛆成虫发生动态,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确定韭蛆防治适期。结果表明:大棚内韭菜韭蛆成虫全年有6个发生高峰,主为害代为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露地韭菜韭蛆成虫全年有5个发生高峰,主为害代为越冬代和第1代。此外,韭蛆成虫高峰期后1周施药处理防效最高,施药后2周和4周防效均在90%以上。安徽省韭菜韭蛆成虫的发生,呈春秋两季多峰型,大棚内韭菜防治关键期为当年11月,翌年2月中下旬及4月上中旬;露地韭菜防治关键期为11月及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5.
昆虫乙酰胆碱酯酶(AChE)是昆虫体内神经传导的一种关键酶,是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重要作用靶标。介绍了昆虫AChE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分别从昆虫AChE的分子特性、ace基因、昆虫抗药性和农药残留检测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昆虫AChE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花生常用拌种药剂的苗期安全性及田间防效,采用盆栽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拌种在不同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出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综合比较得出安全性依次为毒死蜱>氟虫腈>吡虫啉;分别加入4种杀菌剂混配拌种后发现,出苗率和其它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萎锈•福美双效果最好。田间试验得出:毒死蜱单独拌种具有较高的杀虫增产效果,加入杀菌剂有一定的增效;吡虫啉与萎锈•福美双混配拌种可提高出苗率及防虫效果,增产率为53.59%;氟虫腈拌种后防虫效果较差,与4种杀菌剂混配后增效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对防治花生蛴螬的减药防控效果,本研究将2种生物农药(白僵菌、绿僵菌)与2种化学杀虫剂(吡虫啉、辛硫磷)及1种化学杀菌剂(萎锈·福美双)混用,评价其对花生蛴螬的田间防效及对出苗等影响。结果表明:常规剂量下,单独应用2种生物农药对蛴螬防治效果显著低于2种化学药剂;2种生物农药半量混用后的出苗率和防治效果均为最差;分别将吡虫啉和辛硫磷与2种生物农药剂量减半后混用,其防治效果与常规剂量应用化学农药无显著性差异;添加杀菌剂萎锈·福美双可明显提高出苗率、增加产量。因此,推荐使用2种化学杀虫剂减半剂量(吡虫啉:1.50 mL/kg种子,辛硫磷:20.00 mL/kg种子,二选一),加入杀菌剂萎锈·福美双(3.00 mL/kg种子)混合后拌种,在播种时加入减半剂量的生物农药(2.25 kg/hm~2白僵菌拌毒土或15.00 kg/hm~2绿僵菌穴施,二选一)来防控花生蛴螬,达到减施化学农药,增效提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广西某养殖场130日龄父母代种鸡发生临床肿瘤样病变和死亡,对病鸡采用病理解剖、组织病理学观察、PCR检测、病毒分离以及分离株重要基因的序列测定和病原鉴定。结果显示:病鸡的心脏、肝脏、脾脏等部位表现有肿瘤样病变; PCR检测及病毒分离培养有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和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的感染; ALV-J分离株env基因的序列与10株ALV-J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7. 2%~97. 7%,与ALV A-E亚型参考株的相似性为53. 5%~54. 7%;与ALV-J英国原型株HPRS-103的env基因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比较,部分糖基化位点发生了改变; MDV分离株meq基因序列与8株MDV参考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8. 7%~99. 4%,分离株在第71~80位氨基酸发生突变,符合国内强毒分离株的特征。结果说明:该鸡群为ALV-J和MDV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9.
黄瓜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一种由土壤传染、从植株根或根颈部侵入、在维管束内寄生的系统性病害(导管型枯萎病),是黄瓜生产上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常造成较大损失.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镰孢菌属的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p. cucumebrium Owen).该病...  相似文献   
10.
黄瓜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一种由土壤传染、从植株根或根颈部侵入、在维管束内寄生的系统性病害(导管型枯萎病),是黄瓜生产上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常造成较大损失。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镰孢菌属的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sp.cucumebrium Owen)。该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病株残体及未腐熟的农家肥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也可借助雨水、灌溉水等进行远距离传播。黄瓜枯萎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结合使用抗病品种,采取轮作倒茬或嫁接等栽培管理措施,配合处理种子与土壤及发病初期施药等化学防治方法,达到综合防治黄瓜枯萎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