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质耐抽薹春甘蓝品种润玉的适宜播种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对春甘蓝新品种润玉收获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润玉在9月30日至10月10日播种,叶球在田间存放期长,耐裂球,产量高.  相似文献   
2.
从西洋南瓜和中国南瓜的杂交后代中,经连续多年系统选育而成高抗病毒病优质南瓜新品系184-1,既可直接应用于生产,又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种质材料,用于南瓜杂交一代新品种的组配。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后茬种植露地越冬春甘蓝,是江苏省镇江市近几年为稳定水稻种植面积而大面积推广的稻-菜栽培新模式,既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示范推广1000hm2以上。镇稻10号是镇江农科  相似文献   
4.
响水县地处江苏省盐城、淮安、连云港三市交界处,陈家港镇位于响水县最北端的灌河入口处,该镇区位优势独特,镇内农业基础比较好,水、陆交通便捷,有很多闲置土地,富余劳动力多。2008年以来,在镇江农科所的技术指导下,结合当地的地理、生态优势。当地农业部门积极推广地黄瓜与波斯菊高效轮作繁种模式及栽培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不同熟期甘蓝制种组合的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早、中、晚熟甘蓝品种的抽薹率均与低温来临时植株的营养体大小呈正比关系,营养体越犬抽薹率越高;其中早熟甘蓝对茎粗及叶片数量要求最低,中熟甘蓝次之;晚熟甘蓝对植株营养体大小要求最高,各个熟期甘蓝的开花期和播种期基本呈正比关系,即播种期越早,开花期也会随之提早;早熟甘蓝品种制种在江苏句容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5日左右;中熟甘蓝品种制种的适宜播种期为8月25日左右;晚熟甘蓝品种的适宜播种期为8月15~25日。  相似文献   
6.
植物芽黄突变体是在幼苗或生长点前期黄化,随着植物生长而转绿的一种叶色突变,对于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叶色突变机理以及遗传育种等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蔬菜芽黄突变体在蔬菜育种上简化良种的繁育过程和提高种子纯度上有着重要作用。综述了蔬菜芽黄突变体的来源、产生原因、遗传规律以及芽黄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绿素、光合特性等研究进展,介绍了至今在蔬菜上发现的芽黄突变体以及蔬菜芽黄突变体的应用价值,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以后蔬菜芽黄突变体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花菜原产意大利,近几年在欧美各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中国引种较迟,大规模栽培种植的时间很短,但发展迅猛。由于中国90%左右的种子都是从国外引进,价格昂贵,且大部分为雄性不育,留种困难,给中国青花菜的生产带来了一定困难[1]。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保存不育株在育种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Anderson等[2]最早采用青花菜花芽建立雄性不育系快繁技术体系,用青花菜花蕾、花器官、叶片[3-4]、带柄子叶[5]及腋芽[6]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均有过报道。本试验以国外引进的不育系杂交种植株上的腋芽和无菌苗的茎尖为外植体进行快繁研究,以期为青花菜繁殖及应用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氮肥用量对结球甘蓝生长、产量及耐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具有适应性广、耐寒和耐热性较强、病害少、产量高、耐贮运等特别,在中国引种成功后发展迅速,其栽培应用已遍及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9.
瑞红一号是用经连续多年定向选择育成的高抗病毒病南瓜新品系184-1为父本,以从日本甜栗中经多代自交、分离选育出的品质优良自交系3028-53-1为母本,育成的高抗病毒病、品质好、产量较高、适合春秋2季栽培的西洋南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日本设施草莓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日本设施草莓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日本草莓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