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通过对浙江省建德市标准农田地力状况分析,阐明了建德市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壤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提出了露地和大棚设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的技术措施,为建德市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分散、单个农户肥水一体化施肥技术难题,研发了"配肥桶(池)+潜水泵+软管滴灌"模式的肥水一体化施肥技术。提高工效3倍以上,667m2单次施用工本减少20元;单次667m2用水量2.2t左右,比传统灌溉节约水量3倍。具有灵活方便适合,十分适合我国农村家庭式设施农业栽培应用。在建德市设施草莓栽培中应用率达95%以上,并通过农户异地栽培草莓,辐射推广到其它省市。  相似文献   
3.
建德市耕地土壤养分的历史演变与施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德市1981-2012年的耕地土壤肥力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建德市耕地土壤p H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而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明显积累,这与当地肥料结构与种植制度的变化有关。目前,建德市耕地中部分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偏低,多数土壤缺钾,而缺磷土壤又与磷过量土壤共存。据此建议当地重视测土施肥技术的推广,加强有机肥的投入,适当增加钾肥用量,严格依据土壤磷素水平施用磷肥,以协调土壤养分,保障农业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杭州市不同农业地貌区采集了128个耕层土样,分析了土壤中水溶态、交换态和缓效态3种形态的有效态钾含量,探讨了不同农业地貌区土壤有效钾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市土壤钾素水平主要受地形地貌控制,土壤中缓效钾、交换钾和水溶性钾等有效态钾平均含量是滨海平原区>水网平原区>河谷平原区、山地丘陵区。但不同农业地貌内土壤钾素也有较大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滨海平原区内土壤有效钾的水平与围垦年限呈负相关;水网平原区土壤有效钾水平主要与利用方式不同引起的施肥水平有关;河谷平原区土壤有效钾水平主要受土壤质地的影响;而山地丘陵区土壤有效钾水平主要与成土母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胡荣良 《食用菌》1992,14(4):40-40
袋栽香菇接种常规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灭菌,不仅成本较高,且对人体有害。1991我们使用金星消毒剂取得较好的效果,且成本低,对人体也无副作用,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甬优12(浙审稻20100015)是由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选育的籼粳杂交超级稻品种,我们依据超高产栽培实践,阐述了该品种每亩单产900 kg的精确定量强化栽培技术模型,以供该产品在超高产栽培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建德市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状况及变化趋势,选择麦(油)-稻、草莓-水稻和莲子等3种利用方式的代表性耕地,分析了土壤中有效态Cu、Zn、Fe、Mn、B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并通过连续5a的肥料试验探讨了施肥对耕地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建德市典型耕地土壤有效态Cu、Zn、Fe、Mn均较为丰富,高于各元素缺乏的临界值,但土壤有效B明显不足,有73.68%的土壤样点低于缺B的临界值。肥料试验表明,化肥与有机肥(包括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配合施用的测土配方施肥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水平,因此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是提高土壤微量元素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浙江省建德市标准农田地力状况分析,阐明了建德市标准农田建设的土壤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提出了露地和大棚设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的技术措施,为建德市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利用农业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简易设施栽培、微喷灌技术、高温型菌株以及综合栽培管理措施,克服了浙江省低海拔地区梅雨与夏季高温等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使香菇在具有低温水条件下的高温季节能够正常出菇。再配合香菇秋季栽培,从而可实现鲜香菇的周年均衡上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影响建德市柑橘品质的土壤因素,从三都镇、杨村桥镇和梅城镇选择柑橘品种、种植年限、管理水平、生长地形和小气候基本一致的3个果园,采样分析柑橘产量、品质及土壤化学性状。结果表明,3个果园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但三都镇和杨村桥镇果园的柑橘品质明显优于梅城镇。土壤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土壤偏酸、磷和钙等矿质元素含量较低可能是导致建德市果园柑橘品质不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