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1.
四倍体刺槐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选择和消毒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以四倍体刺槐2个无性系为材料,研究了四倍体刺槐不同外植体与不同消毒方法对离体组织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水培枝和室外枝条的中下部均可作为离体培养的良好材料,外植体最佳长度为1.0~2.0 cm;用70酒精30 s后,以0.1HgCl2消毒8~10 min,消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迎红杜鹃的花色素组成及花色在开花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分析了迎红杜鹃(Rhododendron mucronulatum Turcz.)的花色素组成,调查了其在开花过程中花色、花色素组成和含量的变化。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和分光色差计测量了不同开花阶段的花色。结果表明,开花过程中花色的明度增加,彩度变小,由红紫(70B)变为淡紫红色(84B)。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HPLC - PAD)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技术(HPLC - ESI - MS)分析花瓣中花青苷和黄酮醇的组成及含量。在520 nm和350 nm波长下,共检测到15种化合物:5种花青苷、8种黄酮醇和2种芳香酸,推定出了其中10种化合物。花青苷:锦葵素 3-阿拉伯糖苷-5-葡萄糖苷;黄酮醇:杨梅黄素3-半乳糖苷和杨梅黄素3-鼠李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和两种槲皮素-鼠李糖苷以及山奈酚3-鼠李糖苷;芳香酸:绿原酸及其异构体。未检测到酰基化色素及5-O-甲基化黄酮醇。在6个开花阶段中,虽然花色变化明显,但花色素种类不变,其含量在各阶段差异极显著。从小蕾期到初开期,总花青苷含量(TA)和总黄酮醇含量(TF)迅速减少,花开放后变化平稳。基于花色素组成信息,探讨了耐寒杜鹃的花色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3.
油松数量性状间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省境内秦岭南坡和渭北旱原2个采种区的4个产地,12个天然群体的表型性状及其子代表型性状的相关关系和通径分析,研究了油松表型性状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其同工酶和表型性状及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明确凤丹栽培群体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规律,并初步筛选凤丹选育过程中的主要及次要指标。【方法】以河北地区栽植的239株凤丹实生苗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26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采用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凤丹表型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及评选指标的筛选。【结果】凤丹不同单株间表型变异丰富,26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50%~57.39%,多样性指数为1.15~2.09,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果实性状的,而生长性状的多样性指数高于果实性状的;由26个表型性状构成的两两组合中,4/5以上的组合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有23个性状与单株种子质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方欧氏距离为16时,26个表型性状被聚为6类,其中,冠幅、坐果数与单株产量性状构成1个分支;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果实质量、单粒质量、单角质量、单角种子质量、复果种子数和角数均能与单株种子质量构成最优的回归方程;以单株种子质量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为评价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中反映果实性状的第1主成分,筛选出了12株优良单株,并确定以单株种子质量平均值+2倍标准差为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5.
树莓和黑莓茎段组织培养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和黑莓(Rubus occidentalis.)属于蔷薇科悬钩子属,是目前国外栽培的大宗浆果类经济果树.  相似文献   
6.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花色的化学基础研究较为深入,但因其无遗传转化体系,导致花色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只能利用其他植物进行旁证。利用保守区段长分别为413和418 bp的牡丹花瓣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PsUF3GT和PsUF5GT,通过VIGS表达载体,采用二因素三水平的试验体系对目的基因进行沉默。结果表明,PsUF3GT和PsUF5GT的表达量在花斑中(盛开期花瓣,真空抽滤15 min)和非斑中(蕾期花瓣,真空抽滤10 min)分别比空载体处理的花斑中(盛开期花瓣,真空抽滤10 min)和非斑中(蕾期花瓣,真空抽滤15 min)降低了65.0%和85.0%;花斑中总花青苷含量分别降低了24.2%和28.2%,尤其是盛开期花瓣(真空抽滤15 min)处理后3G型糖苷降低了92.2%,蕾期花瓣 (真空抽滤10 min)处理后3G5G型糖苷降低了54.9 %。由此获得了沉默PsUF3GT和PsUF5GT的适宜体系:以盛开期或者花蕾期带花柄的花朵为材料,抽真空渗透10 ~ 15 min后,置于去离子水中暗培养1 d(8 ℃,湿度60%);之后转移至23 ~ 25 ℃、湿度60%的环境,光照培养3 d后可用于检测和分析。本研究中建立的VIGS体系可有效沉默花瓣中的内源基因,为牡丹基因功能验证及其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紫薇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系统回顾了有关紫薇属植物种质资源、栽培繁殖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突出阐述了花色、花香、花型等重要观赏性状的研究现状, 提出了保存种质资源, 丰富花色花香, 选育优良品种, 研究药用成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135个牡丹品种为试材, 归纳了花芽分化数量和梯度类型, 将同枝条的芽数聚类为少(3~4) 、中等(5~7) 、多(8~10) 3类; 花芽分化梯度为小、中、大3种类型。选取10个代表品种进行促成连续二次开花研究。结果表明, 花芽分化数量的多少及梯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开花次数, 花芽分化数量少、梯度大的品种不能同株促成连续二次开花; 花芽分化数量中等或多、梯度小的品种可以同株促成连续二次开花, 其中‘如花似玉’二次开花率达75% , 且两次开花品质均优良。  相似文献   
9.
中国首例芍药牡丹远缘杂交种的发现及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首次发现并鉴定芍药牡丹远缘杂交种的过程及方法,并将该杂种命名为‘和谐’。通过对牡丹、芍药栽培品种及杂交种‘和谐’的观察、研究发现:‘和谐’的形态兼具有芍药与牡丹且多趋于芍药的特征,从DNA水平上检测到了与牡丹、芍药共有的特征条带。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证明了‘和谐’为芍药和牡丹远缘杂交形成的宿根类植物。  相似文献   
10.
羊草种质资源中储存着潜在的优良基因,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来自羊草基因型W4不同幼穗的愈伤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研究。采用DDRT-PCR技术对其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技术显示差异片段。将得到的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得到2个差异片段序列,经过序列分析表明,其中1个片段是与水稻翻译延伸因子eEF-1基因高度同源;另一差异片段与水稻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高度同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