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4篇
  8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抹芽抹芽的原则是留壮芽、抹弱芽,留外芽、抹里芽。树体萌芽后,要及时抹除生长部位不适宜的芽和多余的芽,促进新枝健壮生长;摘心后及时抹除一次枝、二次枝上萌发的主芽,以免造成树体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引起落花落果,使产量和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2.
3种浮床植物对关中地区2种污染源涝池水体净化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植物修复空间特异性的理解,针对联通关中水系的涝池近年来出现的水体富营养化和黑臭现象,选取常见浮床植物美人蕉、水菖蒲和西伯利亚鸢尾,通过室外水培试验,探究其对涝池污染原水的净化效果,试验共持续35天。结果表明:(1)试验结束时,3种植物在株高、根长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增长率表现为美人蕉水菖蒲西伯利亚鸢尾。(2)美人蕉、水菖蒲和西伯利亚鸢尾对水体中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6.18%,52.17%,60.7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美人蕉和水菖蒲对水体中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42%和58.3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西伯利亚鸢尾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美人蕉和水菖蒲还能起到调节水体pH和DO的作用。(3)3种植物对水体中NH_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98%,65.71%,78.94%,其中美人蕉组和水菖蒲组NH_3—N的主要去除途径为植物吸收和硝化反应,西伯利亚鸢尾组NH_3—N的主要去除途径主要是氨的挥发和硝化反应等,而对照组NH_3—N去除率高达60.55%的主要原因是氨的挥发;植物组及对照组中NO_3~-—N浓度随时间均呈现增加趋势,主要与各试验组中水体硝化反应及植物吸收效率的差异性有关。(4)3种植物中,水菖蒲适用于点源和面源2种污染源涝池水体的净化,美人蕉只适合用于面源污染涝池水体的净化,而西伯利亚鸢尾净化能力较差,生长适应性差,不适宜作为水生浮床植物推广。研究结果为涝池污染水体修复的浮床植物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多功能土壤添加剂HAD-5的田间功效,通过3地2 a田间定点试验研究了其对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对玉米秸秆的腐解效果及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至拔节期,多功能土壤添加剂HAD-5对小麦纹枯病(拔节期除外)、根腐病和全蚀病的防效分别显著低于对照药剂6%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2.5%咯菌腈种子包衣剂处理;成熟期,多功能土壤添加剂对纹枯病和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1.2%和68.9%,均与对照药剂差异不明显,其对全蚀病的防效低于咯菌腈包衣剂处理,为55.6%。在定兴县、枣强县和献县试验站该制剂对玉米秸秆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62.34%、61.45%和63.33%,比秸秆腐解剂处理分别提高了19.36%、32.89%和19.88%,比空白对照分别提高了37.59%、42.11%和37.29%。多功能土壤添加剂不仅可提高小麦株高和次生根数量,还能提高小麦产量,3地2 a平均产量分别为7 124.7kg/hm2、7 116.2 kg/hm2和6 737.4 kg/hm2,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率分别为10.7%、12.3%和5.2%,均高于对照药剂处理和秸秆腐解剂处理。  相似文献   
4.
酚类物质是评价葡萄成熟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定量分析方法对葡萄皮总酚、籽总酚、皮单宁和籽单宁含量开展了无损检测研究。通过手持式可见-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巨玫瑰葡萄波长400~1 029 nm范围内的漫反射光谱,采用SPXY算法将其划分为校正集和预测集,结合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SNV)、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 MSC)、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 1D)、二阶导数(Second derivative, 2D)、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avitzky-Golay smoothing,SG)和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一阶导数(SG+1D)6种预处理方法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 SVR)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与氮肥底追比例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4年,通过田间定点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不同密度(112.5 kg/hm~2、150 kg/hm~2、187.5 kg/hm~2和225 kg/hm~2)与氮肥底追不同比例(3∶5、1∶1、5∶3和3∶1)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作用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相同条件下,氮肥底追比例5∶3处理在小麦各生长时期均对纹枯病表现出较好的调控作用,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低。密度越低,纹枯病发生程度越轻。不同密度与氮肥底追不同比例组合对小麦穗粒数没有明显影响;密度相同时,氮肥底追不同比例处理间的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密度为187.5 kg/hm~2条件下,氮肥底追比例5∶3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 110.5 kg/hm~2;其次是氮肥底追比例1∶1处理,产量为7 041.8 kg/hm~2。综合考虑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和产量,初步筛选出密度为187.5 kg/hm~2、氮肥底追比例为5∶3时对小麦纹枯病的调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齐永志  苏媛  王宁  甄文超 《园艺学报》2015,42(10):1909-1918
以‘丰香’(Toyonoka)和‘土特拉’(Tutela)草莓品种为试材,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在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fragariae)侵染根系引起的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尖孢镰刀菌菌丝在‘丰香’和‘土特拉’根系中的侵染速率明显加快,对根系表皮、皮层、中柱薄壁细胞及导管壁结构的破坏程度也明显加重,且对‘丰香’的破坏程度明显重于‘土特拉’。对羟基苯甲酸胁迫显著提高了‘丰香’和‘土特拉’根系组织含菌丝导管的比例,分别为22.5%和15.8%;但‘土特拉’根系含胶状物导管的比例为26.3%,明显高于‘丰香’(16.3%)。在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土特拉’根系组织产生胶状物比‘丰香’早。‘土特拉’单独接菌处理根系内含有侵填体导管的比例为1.6%,明显高于‘丰香’单独接菌处理和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土特拉’接菌处理(1.0%和1.2%)。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接种尖孢镰刀菌可明显加重草莓根系组织受损程度,且‘丰香’枯萎病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以来,膜下滴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极大推动了绿洲农业的发展。然而,滴灌带入盐分无法排出导致的农田土壤积盐问题,使得干旱区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防治农田次生盐渍化和利用西北干旱区广泛分布的盐碱地资源,是我国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西北干旱区膜下滴灌农田水盐运移的特点,主要从盐生植物耐盐机制及其生长发育对盐分的响应、盐生植物排盐与盐碱土改良的互馈效应以及种植盐生植物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等方面对生物排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同时指出了目前西北干旱区在农田生物排盐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旱区农业制定合理高效的综合排盐制度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实现农田盐分平衡、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危机和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种工程堆积体坡面细沟形态与产沙关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工程堆积体坡面细沟形态与水动力学参数及侵蚀产沙间的关系,选取沟宽、沟深、宽深比等作为细沟形态参数,在放水流量8、12、16、20 L·min–1和坡度32°条件下,对红土和塿土工程堆积体进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1)两种堆积体坡面细沟沟宽、沟深在前24 min均发育迅速;随放水流量增大,沟宽和沟深均呈...  相似文献   
9.
‘连达’草莓是以‘达赛莱克特’为亲本,以连作障碍发生主要因子尖孢镰刀菌毒素和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混合液为选择压力,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诱变选育的新品种。果实圆锥形,果肉全红,香味浓,可滴定酸含量0.57%,可溶性固形物11.9%,总糖7.1%,维生素C 0.771 mg·g~(-1)。果实硬度2.521kg·cm~(-2),耐贮运。抗枯萎病、叶斑病、灰霉病和白粉病,产量在37 500 kg·hm~(-2)以上,适宜在北方露地、拱棚、温室和南方地区栽培。与亲本相比连作障碍发生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0.
‘连童’草莓是以‘童子1号’为亲本,以引发连作障碍主要因子尖孢镰刀菌毒素和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混合液为选择压力,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诱变选育的新品种。果实长圆锥形,果面光滑,有蜡质光泽。果味微酸,香味浓,果肉橙红至红色。含可滴定酸0.17%,可溶性固形物11.3%,总糖7.9%,维生素C 0.793 mg·g~(-1)。果实硬度2.325 kg·cm~(-2),耐贮运。抗枯萎病、灰霉病和白粉病。产量在34 500kg·hm~(-2)以上,适合在河北、山东等省露地、拱棚和温室栽培。与‘童子1号’相比,连作障碍发生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