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6篇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通扬运河唐闸段工业遗产景观为例,分析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滨水工业遗产景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具备的优势,并初步提出滨水工业遗产景观保护与更新的合理路径,以期为刚刚起步的南通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为通扬运河其他段及其他地方的工业遗产地景观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过四年的试验,建立了布氏杆菌基因检测技术。用细菌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热变性法和DNA浓相分子杂交法测定了布氏杆菌6个种18个生物型DNA分子基因,并测定了5株可疑布氏杆菌和与布氏杆菌有交叉抗原性的耶尔森氏菌(0:9)以及无交叉抗原性的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共29株菌。21株布氏杆菌的T_m值为76.9~77.9℃,G CMol%(鸟嘌呤 胞嘧啶克分子百分比)在56.1~58.6%,布氏菌DNA液相分子杂交率在82.7~104%。试验结果符合布氏杆菌文献值,测定了5株可疑菌,T_m值在76.9~77.8%、G CMol%为56.1~58.3%、液相分子杂交率81.8~98.4%,最后定为布氏杆菌。对照的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耶尔森氏菌等T_m值分别是75℃、82.4℃、72.5℃,G CMol%分别是51.5%、69.5%、45.4%.均在各自的文献值内。它们分别与布氏杆菌DNA作液相分子杂交,匹配率是31.1%、28.6%、21.4%,均小于75%,说明3株对照菌与布氏杆菌没有同源性。应用细菌DNA基因测定技术是区别布氏杆菌与非布氏杆菌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谢文申  周露  许锐 《北方园艺》2012,(18):133-134
对薄荷试管苗驯化移栽技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薄荷组培试管苗练苗前后的一系列管理技术。介绍了薄荷试管苗练苗的最佳状态以及移栽技术,包括基质选择、定植方法和栽后护管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根系正常且经过10d的生根培养+室内驯化3d+开瓶练苗3d的试管苗,移栽到珍珠岩、细沙配比为2∶1的基质上,按照逐渐控水、增光、降温的原则进行管理,易通过练苗阶段,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肥料中氮基础上降低磷钾配比对武夷岩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岩茶的优质、健康生产优化养分配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武夷山进行,供试品种为水仙。设置3种肥料配比处理(N-P2O5-K2O): 15-15-15 (农民用肥,对照CK)、18-8-18 (降磷,T1处理)和21-8-11 (降磷降钾,T2处理),统计相关产量指标,定量测定5项常规品质指标及3种主要次生代谢物浓度,并对茶叶滋味和香气物质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不同配比施肥影响标准叶比率(茶叶有效产量),其中T2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标准叶比率(P<0.05,下同),分别为CK和T1处理的1.35和1.40倍,还能显著增加茶青游离氨基酸的浓度,改善茶青品质。以施肥处理作为限制条件,对非靶向代谢物进行限制性主坐标轴分析发现,肥料配比对茶青代谢物总变异的贡献显著(P=0.001),不同配比施肥可分别解释滋味和香气代谢物总变异的23.30%和22.00%。液相分析结果表明,T2处理可显著提高黄酮类物质风信子质(Hyacinthin)、醚类化合物索拉非尼(Sorafenib)及茶氨酸等代谢物的浓度;气相结果表明,T2处理可明显提高香气代谢物的浓度,包括奶油香物质2,3-Octanedione等。表明T2处理主要通过提高滋味与香气代谢物浓度(尤其香气代谢物)以改善茶青品质。【结论】在以氮为基础比例上适当降低磷和钾的占比,不仅能显著提高武夷岩茶的有效产量,且滋味和香气代谢物浓度也显著增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茶青品质。  相似文献   
5.
油瓜是一种很具开发潜力的热带油料植物,自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1933年在云南发现以来,就开始了油瓜的驯化栽培研究,2008年云南农业大学香料研究所进行包括油瓜在内的油料作物立体栽培模式研究,对油瓜驯化栽培和开发有新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6.
武夷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乌龙茶主产区武夷茶园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改良茶园养分管理和提升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08年福建省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武夷3大茶区,(桐木区、岩茶区和洲茶区)随机选取68个茶园,包括桐木区12个、岩茶区32个和洲茶区24个,分别采取茶园0—20 cm的土壤和一芽三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定量测定茶青中的茶氨酸、咖啡碱、芦丁、ECG、EGCG和总儿茶素等6种次级代谢物含量做品质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5年的土壤养分指标,发现近年来,武夷茶区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三大茶区中,岩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变化最为明显,其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下降了0.65、45.29%和49.39%;土壤有效磷含量却大幅度上升,从5.21 mg?kg -1上升到平均值为245.70 mg?kg -1,上升幅度超过40倍。说明该区域茶园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并且不同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品质成分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边际效应分析,发现各次级代谢物的最高含量都有其对应的土壤养分范围。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武夷茶区高品质茶园适宜的土壤养分范围:pH 4.5—5.0;有机质20—40g·kg -1;碱解氮60—100 mg·kg -1;有效磷10—100 mg·kg -1;速效钾100—150 mg·kg -1。 【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武夷岩茶区和洲茶区在养分管理方面,总体采取有机肥取代部分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金华火腿骨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其呈味物质释放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价及可溶性糖、有机酸、5′-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组间样品的差异,同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提取物感官和呈味物质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感官评价发现,高压蒸煮的样品的鲜味、咸味和可接受度最高,其协同滋味的综合评分最佳;呈味物质分析发现,原液中所有呈味物质含量都最低,高压-复配酶解处理的样品中可溶性糖总量最高,高达132.68 mg/100 g;经过酶解处理样品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达到3 733.32 mg/100 g;样品经不同处理后,5′-核苷酸含量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总含量最高的是经过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质量分数高达1.24 mg/100 g,是原液和其他处理组样品的2.38~12.4倍;与样品原液相比,游离氨基酸总量都显著增加(P<0.05),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中含量最高,总质量分数为642.44 mg/100 g。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样品的感官属性及呈味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样品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处理方式所释放的呈味物质分布规律显著不同,高压蒸煮的样品与咸味和鲜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酶解处理的样品与酸味和甜味有较强相关性,其他组样品与感官与呈味属性相关性不强。结论:不同处理方式的金华火腿骨具有不同的风味,其风味特征与多种物质有关,该研究结果为火腿骨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提高金华火腿骨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8.
以甘蔗品种粤糖00-236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滴灌施肥条件下钾肥施用分配比例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钾量相等时,甘蔗不同生长期钾肥分配比例的不同对甘蔗伸长速度、蔗茎产量、干叶重的影响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钾肥施用量不同分配比例中,22.5%~55%~22.5%、30%~50%~20%、20%~60%~20%1、0%~60%~30%四种钾肥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和蔗汁锤度。因此,在甘蔗水肥管理中,应注重中、后期的钾素供应,以利于甘蔗糖分的积累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2002年在西双版纳实施香荚兰庭院种植项目的过程和结果,总结经验,提出了继续实施这一项目的建议和改进办法;提出了通过各种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香荚兰庭院种植,有可能把香荚兰发展成为西双版纳热区一种高经济收入的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0.
甜玉米生产中的水肥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康  邓兰生  涂攀峰  许锐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17-19118,19153
综述甜玉米生产中的水肥管理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甜玉米的生产概况、水肥需求特性以及生产中的水肥管理研究现状等,并提出我国甜玉米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