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宁波市设施蔬菜灰霉病菌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宁波市6个不同地区共46个菌株对腐霉利和嘧霉胺2种常规防治药剂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已产生了很高的抗性,整体抗性频率为80.43%,高抗频率为22.84%,对嘧霉胺的抗性则相对较低,整体抗性频率为34.78%,高抗频率为1.67%;不同地区间灰霉病菌的抗药性差异较大,6个地区以镇海的抗药性最为严重,慈溪、鄞州两地的抗药性则相对较轻。结果还发现,部分灰霉病菌株对腐霉利和嘧菌胺2种杀菌剂产生了双重抗性,镇海的双重抗性频率最高,达到了60%。为此,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应合理更换并交替使用与此2种药剂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以有效控制灰霉病。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宁海县、江北区、北仑区等地均有番茄根结线虫为害,种类经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杀线先锋1 000倍液连续灌根3次,可以有效防治根结线虫,而且对番茄安全。  相似文献   
3.
通过壳聚糖离体抑菌试验和壳聚糖拌土活体控病效果试验,研究了壳聚糖不同产品和不同浓度对黄瓜苗期猝倒病的控制作用。离体试验研究表明,3种壳聚糖中以壳聚糖II的抑制效果最好,壳聚糖I效果最差;壳聚糖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培养时间延长,抑制效果降低。活体试验结果显示,每kg土拌0.5g壳聚糖即可对黄瓜猝倒病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拌1g壳聚糖控制效果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几种生物农药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三令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毒力较高,LC50为0.0050 mg/L,是常用药剂灭虫灵的1.11倍,三令1500倍药后3 d防效为72.87%,药后7 d达81.79%,起效快,药效好,可作小菜蛾高发期的主要药剂应用。"Delfin"Bt、生绿Bt、锐星Bt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也较高,LC50在0.0034~0.0269 IU/mg,为福建Bt的2.95~23.25倍,"Delfin"Bt 1 500倍、生绿Bt 750倍、锐星Bt 750倍药后3 d防效为53.49%~59.60%,药后7 d达70.79%~78.36%,药后13 d仍有55.28%~63.31%,药效平稳,持效期较长,可以用于小菜蛾防治。此外,大印1000倍药后3 d防效70.94%,药后7 d 74.40%,药后13 d 61.26%,起效较快,持效性较好,可作为搭配药剂应用。菜喜1000倍药后3 d防效为75.94%,药后7 d 59.50%,起效较快,持效期短,比较适宜在临近收获期前使用。  相似文献   
5.
5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比较了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烯啶虫胺10%可溶液剂、噻虫啉48%悬浮剂和噻嗪酮25%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噻虫啉48%悬浮剂150g/hm2对稻飞虱的防效最好,且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3、7、15d的防效均在80%以上;吡蚜酮50%水分散粒剂150g/hm2的防效次之,速效性一般,但持效性最好,药后15d的防效为88.14%,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处理;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120g/hm2也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5d的防效为84.67%;烯啶虫胺10%可溶液剂600g/hm2的防效一般,最高防效为76.66%;噻嗪酮25%悬浮剂450g/hm2防效最差,药后3~15d的防效均在66%以下,极显著低于其它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添加助剂对无人机喷雾技术防治水稻害虫的增效作用,于2018年在宁波市镇海区进行了无人机喷雾技术防治水稻害虫的田间防效试验,并对无人机飞防的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助剂对防治叶部害虫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其中用药量360 mL/hm~2+怀农特15 mL/hm~2+水15 L/hm~2的处理防效最好,药后19 d防效达到90.6%;采用添加助剂结合增加用水量的措施,防治稻纵卷叶螟时可达到减药15%的效果,但对于根部钻蛀型害虫二化螟则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总体来说,无人机无论从防效上还是提高效率上,均可以取代人工喷雾的施药方法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两种水稻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7.
基于籼粳杂交稻植株生长势强、苗期早发快发优势明显等生物学特性,试验适宜的苗期施肥方式,以促进植株早发快发,提早实现田间封行,增强秧苗对杂草种群生长的竞争优势,实现移栽后一次性封草就可全面防控田间杂草,进而促成除草剂的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一次性封草结合控释肥25 kg+尿素5 kg混拌作基肥的方法,可以提高杂草总数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田田面水氮浓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构建包括不同氮肥类型、氮肥用量、施肥方式和施肥次数的6种氮肥运筹模式,分析了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田田面水各形态氮浓度变化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缓控释肥和尿素后,总氮和铵态氮浓度均在1天达到峰值,硝态氮浓度在2~3天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趋于稳定。铵态氮为各处理施肥后初期的主要氮形态,1天时铵态氮占总氮比例达50.6%~92.8%,而硝态氮仅占3.8%~22.6%。田面水总氮和铵态氮峰值浓度大小与氮肥类型、施用用量和施肥方式均存在相关性,等氮量施用条件下,田面水总氮和铵态氮峰值浓度大小顺序为撒施尿素处理撒施缓控释肥处理侧深施缓控释肥处理,在N施用量48 kg/hm~2条件下,撒施尿素处理、撒施缓控释肥处理、侧深施缓控释肥处理的总氮和铵态氮平均峰值浓度分别为38.44,16.44,7.55 mg/L和34.39,13.00,3.82 mg/L。等氮施用量和相同施肥次数条件下,基肥采用侧深施缓控释肥的处理4,5,6比相应的撒施缓控释肥的处理1,2,3的产量分别提高2.8%,3.5%,2.7%。基肥采用侧深施缓控释肥和"一基一穗"2次施肥的处理6的水稻产量,在氮肥总施用量减少30%条件下,仅比基肥采用撒施缓控释肥和"一基一蘖一穗"3次施肥的处理1的水稻产量减少0.3%。侧深施缓控释肥可以有效降低施肥初期田面水铵态氮峰值浓度,从而减少氨挥发和降低径流流失风险,并在一定程度减量条件下不会对水稻产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在单季稻插秧的同时喷施除草剂, 探索除草剂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量的可能性。试验于2019年5月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祥宇农场内开展, 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为插秧的同时喷施30%苄嘧磺隆·丙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次, 处理2和3在处理1的基础上, 于插秧后15 d分别喷施1次17%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和人工捡除杂草, 处理4为当地常规, 处理5为空白对照。试验结果表明, 处理2和3具有较好的防效, 插秧后15、30和45 d的防效均达到90.0%以上。而处理1、4的防效从插秧后的95.6%、94.3%分别降至插秧后的74.4%和86.8%。虽然处理3具有与处理2相同水平的防效, 但处理2每667 m2的实际产量为707.0 kg, 高出处理4当地常规11.8%, 而处理3低于处理4当地常规2.4%。虽然处理1于插秧后45 d的防效较低, 但其每667 m2产量为618.2 kg, 仅低于处理4当地常规2.2%。空白对照的每667 m2产量为594.9 kg, 仅低于处理4当地常规5.9%。本试验表明, 采用插秧的同时喷施1次30%苄嘧磺隆·丙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并与插秧后15 d加施1次17%五氟·氰氟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 可最大化的防治甬优1540机插田的杂草并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田间试验研究了农药助剂63%激健液剂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混用在褐飞虱防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吡蚜酮12g/667m2,加入激健1.8g/667m2,药后2d、5d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5%、66.5%;加入激健2.7g/667m2,药后2d、5d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3.9%、67.3%。而使用单剂吡蚜酮20g/667m2处理药后2d、5d的防治效果为54.0%、68.0%。吡蚜酮减量后加入激健的防治效果与常规用量的防治效果相当。农药助剂激健与农药混用对农药有很好的减量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