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8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规律,以种植株距、基质覆盖量和羊粪在基质中占比三个关键技术指标为影响因素,开展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玉米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影响效应,并建立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玉米株距为35 cm,基质覆盖量为1.08×10~4 kg/hm~2,羊粪所占比例为80%时,玉米综合性状最好,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3.8%。研究结果为创新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新品种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贵州盘县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结果,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参加试验的12个品种进行了多个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云薯401、华恩1号、陇薯7号综合性状表现良好、抗逆性强、产量和商品薯率高,加权关联度分别排12个参试品种中的第1、2、3位,这3个品种可在盘县海拔2 000 m以上大春一季作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盘县马铃薯的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邦良  金辉  邹华芬  陈晨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37-139,142
马铃薯属茄科茄属1年生草本块茎植物,既是重要的粮菜兼用食物,又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同时也是食品加工及多种工业的原料.由于耐旱、耐脊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成分全面而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48个,总产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玉米、水稻和小麦而居第四位[1].中国是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5%左右,占亚洲种植面积的60%左右.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分为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各省区几乎都有马铃薯种植[2],主要产区是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可耕地面积的大幅度递减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马铃薯将以其巨大的增产潜力和丰富的营养,逐步成为人类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土壤含氧量(Soil oxygen content,SOC)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土壤环境因素之一,具有时序性、不稳定性和非线性等特点,精确预测土壤环境中含氧量的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壤通气增氧方案。本研究提出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和长短时记忆(Long and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国家土壤质量湛江观测实验站记录玉米种植期间的气象环境和土壤环境数据,基于SSA-LSTM模型对SOC变化进行预测及相关性分析,并与传统的BP预测模型、LSTM预测模型、GA-LSTM预测模型及PSO-LSTM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SOC与降雨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充气孔隙度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高于0.8,与大气温度和风速相关性显著,与大气湿度和土壤呼吸速率相关性较弱。SSA-LSTM模型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其他4组对照预测模型,R2达到0.95979,RMSE仅为0.4917%,MAPE为3.7331%,MAE为 0.3620%,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的拟合程度高。本研究可为土壤含氧量变化的精准预测及土壤通气增氧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标记基因追踪病原菌在植物体内的入侵和定殖,是研究病原菌-寄主互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利用电转化法将广宿主载体pBBR1MCS2-Tac-EGFP导入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GMI1000菌株中,获得了青枯雷尔氏菌带绿色荧光标记的转化子。转接试验结果表明,转化子的抗生素抗性和绿色荧光强度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pBBR1MCS2-Tac-EGFP不影响GMI1000菌株的致病力,且EGFP蛋白能够在植物中稳定表达。灌根法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在第1天即完成对根系的侵染,并在第6天扩散至其他组织,随后造成植株萎蔫。研究结果表明所获转化子可用于后续的病原菌侵染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冯双燕  邹华芬  金辉  唐全 《农技服务》2012,29(6):773-774,777
介绍了盘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加强盘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对策和措施,为新时期、新阶段盘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提高原种的繁殖效率,降低原种成本,为原种繁殖提供合理的施肥依据.[方法]设4个施氮水平和1个对照,在2011、2012年分别进行“威芋3号”、“洋人洋”的不同氮肥水平的原种繁育试验.[结果]施用氮肥能提高原种的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原种产量、块茎平均重量、30 ~90 g块茎的数量和重量及所占比例.当纯氮施用量达到90 kg/hm2(尿素195 kg/hm2)时,原种的繁殖效果最好,上述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结论]在中晚熟品种进行微型薯繁育原种时,在保证其他肥量适宜的基础上,氮肥用量以尿素195 kg/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
青枯病是危害马铃薯产业的重要病害,选育与推广抗青枯病品种是防控青枯病最高效的手段。目前已有的人工接种和田间抗性鉴定的方法不能有效区分处于潜伏侵染与完全抵抗侵染的材料,而利用GFP标记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广宿主载体pBBR1MCS2-Tac-EGFP导入青枯菌P2中,成功获得了能够稳定遗传且不影响其致病力并带有绿色荧光报告的青枯菌菌株P2-Tac-EGFP。通过对感抗材料进行接种,结果表明,P2-Tac-EGFP能够有效区分感抗材料,并且P2-Tac-EGFP在感病材料的根部和茎部大量分布,而在抗病材料的根部仅有少量分布。综上所述,利用GFP标记的R.solanacearum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马铃薯青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9.
甘蔗产量预测对于制定甘蔗生长期间的精准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神经网络可以提高预测效率及预测精度,通过高速计算快速找到最优解。基于湛江观测实验站2011—2020年间田间物联网获取的气象因子(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降雨量)、田间水热因子及甘蔗产量,采用BP神经网络及GA-BP神经网络模型对所选地区甘蔗产量进行预测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Pearson及Spearman相关系数可知,甘蔗产量与月土壤最高温度、月土壤最低温度、月土壤平均温度、月大气最高温度、月大气平均温度、月大气平均相对湿度为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高于0.7,与月土壤平均含水率、月降雨量显著相关,与月大气最低温度相关性较弱。GA-BP神经网络模型对甘蔗产量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R2达到0.8428,MAPE仅为0.90%,RMSE为1.10t/hm2,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拟合程度较高,V型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稳定。因此,GA-BP模型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预测甘蔗产量,对甘蔗田间管理措施及统筹分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增氧灌溉技术在改善土壤环境和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是未来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为此,总结了不同土壤增氧方式及设备的发展现状,系统论述了增氧灌溉技术目前的应用现状,深入分析了增氧灌溉技术在改善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元化增氧灌溉技术与智能化精准增氧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最后,提出未来应着重于研究多元化增氧灌溉技术的发展、提高增氧灌溉技术生产效率及建立田间智能化增氧调控系统,以此作为未来增氧灌溉技术发展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