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园艺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近年来选育的2个双孢蘑菇菌株再次进行对比试验(复试),结果W2000菌株,各项性能优于W192菌株,可作为AS2796替代菌株,进一步中试验证后认定推广。  相似文献   
2.
蘑菇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九八四年五月,我们承担了5000尺~2综合措施蘑菇高产栽培试点” (单产指标2.5斤/尺~2)的攻关课题。在轻工部食品发酵工业科研所、省轻工研究所、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的组织和技术指导下,到本产季结束,获得总产20147.1斤,平均单产4.088斤/尺~2,  相似文献   
3.
我县蘑菇生产始于七十年代初,1979年栽培面积达700万尺~2,曾获得平均1斤/尺~2的产量。但近年来,由于牛粪、稻草等原料供不应求,普遍薄料种菇,C/N失调以及盲目引种,菌种质量差,菇房消毒不严,病虫害孳生等原因,导致单产连年下降,1982年全县平均单产仅0.77斤/尺~2。为了提高蘑菇产质量,我们在实行菌种“两化”的同时,狠抓了提高培养料质量问题,积极推广了培养料的后发酵技术。今年全县有236户的菇农进行了堆肥后发酵,面积19万尺~2。其中室内  相似文献   
4.
我区菌种缺乏统一管理,菌株来源繁杂,质量不稳定。1980年,我们受地区蘑菇办的委托,对引进的7个菌株和本地的11个菌株进行了栽培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方法供试菌株有:101、102、103(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新泾”(上海新径菌种场),175、176、8033(省轻工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白色双孢蘑菇W192、W2000、AS2796、棕色蘑菇MC441、棕蘑MRC948—2等5个菌株的性能比较试验,经过对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态特征和产量、质量以及生物学效率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双孢蘑菇W2000、W192这两个菌株增产效果明显,质量佳,可作为替代AS2796的优良菌株推广使用。棕色蘑菇MC441、MRC948—2,这两个茵株产量都较高,质量较好,值得进行中试验证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贴生型W192、气生型W192菌株和AS2796菌株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发育、出菇与转潮时间及生物学效率差异较为明显。贴生型W192菌株转潮快,抗逆性强,产量最高、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7.
79年春,我们采用了泥炭土栽平菇试验,获得成功。菌种为紫抱侧耳,按常规方法制成栽培种。用陶体作为栽培器。栽培料为泥炭土78%、麸皮20%蔗糖1%、石膏1%,加水拌匀后含水量约55%,PH6。装钵后用牛皮纸封口,经1.5kg/cm~2灭菌3小时或常压100℃10小时,冷却后接种,并改用经酒精消毒过的薄膜封口,置25~28℃培养。试验于2月3日接种,3月15日出现子实体原基,折去钵口薄膜,采用昼夜温差刺激,3月24日采收。第一批菇采后拔除基部老菌索,再用牛皮纸和薄膜封口,置25℃培养,晚上放室外行低温刺激,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分离培育的蘑菇匍匐型菌株,能够显著地提高单产。为了验证匍匐型菌株的增产效果,并在闽东地区推广应用,我们于1979年春,从该所引进了M—101号菌株,在福鼎县的城关、南溪、前歧、管阳等公社进行了试验栽培。面积达1万平方尺,  相似文献   
9.
我站从79年开始试验生料制蘑菇二、三级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法可以节省草料堆制发酵的工序,简化操作。实践应用表明,生料未经堆料,碳、氮损失少,后劲足,菌丝生长强壮,在夏、秋季能忍受33~35℃高温的袭击,菌丝不易萎缩、老化。用生料二级种扩接三级种,以及在大床栽培上,菌丝恢复快,吃料快,试种单产达1.5斤/尺~2以上。现将几种生料的制种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蘑菇气生型菌株和匍匐型菌株对区域气候及栽培条件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宜我县栽培的高产、优质、低耗的罐藏菌株。我们于83年春从省站引进了6个气生型菌株和5个匍匐型菌株,进行了筛选对比和混播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