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831个国内外粟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表明同工酶分析可以为粟的分类提供生化指标。同一类型内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表型非常一致;同一类型在不同生态区内可能具有不同的同工酶表型。分析22个不同抗病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发现部分酶带的有无或活性高低与粟抗病性有密切关系。原产我国与印度等地的品种在酯酶同工酶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分带技术(Techniques of chromosome banding)是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细胞学新技术,自Caspersson(1968)首次发现中国大鼠和蚕豆的染色体经荧光染料芥子奎吖因染色后,在染色体不同部位显示出强(明带)弱(暗带)不同的荧光带(Quinacrine band,简称Q-带)以来,动物染色体分带研究发展很快。Par-  相似文献   
3.
一、氯化物施肥的基础研究 氯化物是植物的必需营养成分。氯化物施肥效应的共同特性是植物感病程度的降低。例如,北达科塔州的2/3的试验表现因施氯化物肥料而减轻大麦根腐病。 1.土壤中的氯化物 氯元素有几个可能的氧化状态,如作为漂白粉活性成分的次氯酸根离子(OCl~-)、能除去水中害虫的氯气(Cl_2)等。这些成分均为活性氧化剂,而且在环境中容易变成稳定的氯离子Cl~-)。 阴性氯离子被大部分土壤颗粒(带负电荷)  相似文献   
4.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从景观圈和生物圈中获得积极的收入,同时又通过技术圈的输出来影响、改造生物圈和景观圈。人类与环境就是这样既对立又统一,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或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在协调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大工业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  相似文献   
5.
栽培粟起源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明君  陈家驹 《作物学报》1988,14(2):131-136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国内外不同地区来源的831个栽培粟地方品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所得酶谱可划分为13个表型。由品种来源地区和地区内各种表型的频率分布来研究各酶谱表型的地理分布。通过酯酶同工酶酶谱表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各地区品种的亲缘远近,比较栽培种与近缘野生种青狗尾草的酶谱表型来论证栽培粟的起源  相似文献   
6.
等位同工酶(allozymes 或 allelic iso-zymes)是解释动植物组群内进化关系的有川工具。作为遗传标记,等位同工酶已成功地用于多种粮食作物及近缘植物的品种鉴定(Desbo-rough 等,1968;Salinas 等,1982)。我们在前一篇文章(1984)中已报导了马铃薯品种同工酶鉴定的初步结果。本文将报导25种马铃薯同工酶的特征,如等位同工酶数目及其相对迁移率、亚基数目、亚细胞位置及组织表达类型等。依据九种同工酶表达型的等级序  相似文献   
7.
日本超高产水稻育种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日本农林渔省开始了一项历时15年之久的育种工程,以获得在产量上较目前的推广品种提高50%的新品种。这意味着4吨/公顷的县将提高到6吨/公顷,平均产量为6吨/公顷的县将提高到9吨/公顷。这一目的实现对于已达到高产量水平的日本极为不易。该工程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持续三年、五年和七年。我们把这一水稻育种工程称为“反向7-5-3”工程。  相似文献   
8.
生物工程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的机能,应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技术进行物质生产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在广义上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在狭义上仅指能使生物学工业获得重大突破的基因重组、细胞融合、细胞大量培养、生物反应器等四大关键性技术。  相似文献   
9.
同工酶为分析鉴定植物杂交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1988年,罗美中等报道:甘蓝叶片的过氧化物酶酶谱和细胞色素氧化酶酶谱相一致.品系间杂种的酶谱完全决定于亲本.亲本酶谱相同,杂种酶谱也没有变化,亲本酶谱有差异,杂种则出现互补.上述试验结果,为我们研究同工酶鉴定大白菜杂交种奠定了基础.1992年,在采收85C60大白菜杂交种过程中,我们发现杂种F_1在荚内发芽率高达20%左右.特请青岛海洋大学生物系利用同工酶作杂种真伪鉴定,取得了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