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正>2015年5月19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蜜蜂与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我国热带各省区农业科学院、农业厅、教学单位从事蜜蜂与传粉昆虫相关领域的领导、学者及企业代表共76人参加本次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蜜蜂与传粉昆虫专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市售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对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幼虫和蛹的致病力,为该害虫的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措施,室内采用浸渍法、土壤法测定了5种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末龄老熟幼虫和蛹的致病力,采用土壤法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不同施用时间、不同施用剂量对蜂巢小甲虫幼虫致病力的影响。浸渍法生物测定结果表明,5种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致病力差异很大,其中小卷蛾斯氏线虫All侵染4 d、12 d后,蜂巢小甲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50%±0.05%和72.36%±3.14%,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系。土壤法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对蜂巢小甲虫幼虫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其中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对蜂巢小甲虫幼虫的侵染效果达100%,显著高于其他线虫品系。蜂巢小甲虫幼虫入土后,按不同时间顺序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结果表明14 d前施用均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侵染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All与蜂巢小甲虫幼虫数量之比大于213∶1时,防治效果最佳。因此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具有防治蜂巢小甲虫的潜力,可在发生蜂巢小甲虫危害的蜂场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走访考察,对西沙群岛野生蜜粉源植物的种类、主要蜜粉源植物及辅助蜜粉源植物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沙群岛共有42种蜜粉源植物,隶属于24科36属,其中主要蜜粉源植物有4种,辅助蜜粉源植物有2种,以抗风桐、草海桐、蒺藜、椰子组成主要蜜粉源植物,以海滨木巴戟和海岸桐组成主要辅助蜜粉源植物,这些植物大部分是野生植物,少部分是栽培作物。我们对西沙群岛野生蜜粉源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蜂巢小甲虫(Aethina tumida Murray)是寄生蜜蜂的重要害虫,近年入侵我国并呈严峻的扩散蔓延态势。幼虫龄期的确定是进行发育生物学研究和害虫预测预报防治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蜂巢小甲虫龄期的划分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测量蜂巢小甲虫幼虫头壳宽、体长、体宽和触角间距4个指标,并根据所测数据的频次分布图以及Dyar法则推断蜂巢小甲虫幼虫龄期数为3龄。1、2、3龄幼虫头壳宽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65.37±1.62、441.41±3.67和709.74±4.63μm,触角间距的平均值分别为173.78±0.94、298.61±2.34和441.88±2.23μm。经Crosby法则、线性回归、二次多项式回归和指数回归的方法验证,结果均表明该幼虫分为3龄是合理的,头壳宽可作为龄期划分的最优形态特征指标,体长和体宽变异性较大,不宜作为幼虫龄数划分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利用触角电生理技术测定了中华蜜蜂对荔枝园常用10种化学农药的触角电位反应(EAG)。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对不同化学农药品种的EAG反应值各不相同,其中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引发的EAG反应值最大,而生绿Bt粉剂引发的EAG反应值最小,两者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这些农药品种引发中华蜜蜂EAG反应值的大小顺序为: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乐斯本乳油〉乐果乳油〉杀虫双水剂〉农地乐〉敌杀死乳油〉阿维菌素乳油〉灭百可乳油〉敌百虫乳油〉生绿Bt粉剂。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我们从保护授粉蜜蜂的角度出发,在荔枝园中有选择性地施用对蜜蜂不敏感的农药品种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印楝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道了印楝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研究表明:印楝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2—3龄若虫有较好的拒食作用,处理后24h的拒食中浓度为44.17μg/mL;选择性试验中,浓度为40μg/mL时,对成虫的拒食效果为57.89%;对假眼小绿叶蝉若虫具有较强的内吸毒杀作用,处理接虫后48h的致死中浓度为14.11μg/mL,而且在5、10和20μg/mL3个处理的试虫中,羽化后的成虫出现翅畸形现象。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儋州、白沙、琼中(岭头、新伟)、五指山等茶场的茶树害虫种类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共鉴定海南省茶树害虫(螨)100种,分属于蜚蠊目、等翅目、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缨翅目、蜱螨目共10目40科,并记述了每种害虫的分布及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海南中蜂(Apis cerana hainana)具有可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蜜期长,适应性强,抗巢虫能力强,消耗饲料少及温驯性中等优点[1,3]。它是海南独有的中华蜜蜂种质资源,是以热带雨林为主的森林群落及  相似文献   
9.
三亚地区设施苦瓜蜜蜂授粉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蜜蜂为设施栽培苦瓜授粉,以人工授粉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蜜蜂授粉座果率低于人工授粉;蜜蜂授粉能显著提高果实的VC含量;能提高果实的长度、横径和果肉厚,显著提高单瓜重,但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通过改进苦瓜设施栽培管理措施,蜜蜂授粉技术可作为苦瓜设施栽培的综合配套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封闭空间生物测定法,研究有无触角时以及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荔枝蝽若虫的聚集情况。结果表明,未剪除触角的荔枝蝽若虫的聚集百分比为46%~68%,而剪除触角的荔枝蝽的聚集百分比为22%~38%,两者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光暗条件对荔枝蝽的聚集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